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同济大学于2016年10月成立以校长任正院长,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院长的校级平台型实体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大目标以及实现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通识教育、50%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完成创新创业学程或辅修、10%的学生实现创业的小目标,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分类、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详情如图1所示。
1.探索实践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100%全覆盖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学院,邀请校领导、校内外专家、企业成功人士为全校学生做创新创业通识讲座,在全校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同时,组建由教授领衔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研究开发团队,开设多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传播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传授基础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引导零基础的学生了解社会创新创业的动态和方向、创新的方式方法、创业基本素养等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将自身的兴趣、能力更好地和社会需求相匹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创新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远大理想和抱负。

图1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闭环体系
(2)“2+2”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的问题,同时,为实现50%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完成创新创业学程或辅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并尝试“2+2”人才培养模式,“2+2”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创新实验区为手段,加强与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合作与融合,选择四个专业进行试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创新创业+”创新实验区以学生成才为中心,面向全校新生进行二次招生,不设门槛,以兴趣、学科特长、综合素质为导向选拔优秀学生,建立实验区和专业联合培养、实验区动态进出、学业导师制等管理体质机制。前两年在实验区培养,通过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学科前沿、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理论课程和名师讲座、企业参观、项目实训等实践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启发式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后两年回各专业培养,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前沿、理论、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各部门协同,学科间交叉互补优势,汇聚培养合力、齐抓共管、开放合作的有效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一定程度为创新创业埋下了人才种子。
(3)“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实现10%的学生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济大学面向全校大三以上的部分学生(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具有可商业化前景创新成果的、正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已经开始创业并具有初创企业的、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并想要付出实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招生,遴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为每个学生私人订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建立弹性学习制、三位一体导师制、学分互认等体制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专业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和针对性辅导的良好条件。另外,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组织由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管理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研究讨论并开设针对这部分学生特质并满足这部分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包,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此外,同济大学为这批创业火种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以及参与初创创业创办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其他服务。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项目基础或创业实战经验,为未来创新发展和自主创业积累了储备人才。
2.探索针对不同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设计方案,其研究、开发与实施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济大学遵循“课程”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的原则,不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详情见图2。

图2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
将创新创业活动和服务课程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纳入创新学分管理。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组建教授领衔的课程团队,专门对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进行研究[1]。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的主题设计和开设,截至2017年年初,同济大学共开设本科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126门,研究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35门。
(2)面向目标群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学程课程
为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强化创业精英教育,同济大学以“2+2”和“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验区”为载体,与实验区所涉专业(工业设计等)、优势学科专业(土木工程等)以及高新技术专业(大数据等)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共同探讨基于创新创业和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交叉的创新课程研究与开发,形成契合时代主题、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学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应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激发学生灵感[2]。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联合7个学院共建设了8门交叉课程。
(3)面向不同需求学生开设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
同济大学每年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创新创业杰出人才、管理学专家及相关专业专家,面向不同需求的学生举办不同主题和内涵的创新创业讲座50余场,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对没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培养其吃苦耐劳、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培养其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以及敢于冒险、百折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
3.探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师生互动不积极,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以两门课程作为试点,尝试以下教学方法改革:①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②科研反辅于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采用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④创造创新创业情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上两门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如:小组讨论报告、个人/团队小制作、撰写报告等,取消闭卷考试。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匮乏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济大学在校领导、各部门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三支师资队伍团队:①教学团队,组建了一支教授领衔的十多人的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展内部交流讨论会,并组织团队集体备课和有主题的头脑风暴,不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出去交流、学习和培训,发挥“传帮带”和“A、B角”作用;②企业兼职导师团队,聘请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创始人或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层人才作为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形成企业进课堂、教师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互动;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团队,联合发展规划部,成立以两个部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打造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