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全面项目质量循环法则,加强过程管理[2]
根据项目管理“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法则,将其应用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使得每一步骤与细节落到实处,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1.项目立项阶段P
这一阶段,在项目宣传上,需要前期做好项目申请宣传工作,加强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调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团队组建上,为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在选题上,关注项目选题的可行性,利用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的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选题的指导工作,从学术角度来说,选题需要有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创新性,选题的范围宜窄不宜宽;从个人角度来说,选题难度要适中、要考虑个人兴趣、能够发挥特长、要考虑外部条件。
2.项目实施阶段D
这一阶段强调项目按计划进行。为保证项目依照计划顺利进行,一方面对学生可加强优秀项目完成经验的宣传教育,充分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项目成员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启发与引领作用,在资料检索、方案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引导。有周期地与项目成员进行交流与监督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项目检查阶段C
这一阶段是管理与反馈项目质量、进度、费用项目的重要阶段。各学院应严格开展中期检查,审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检查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检查结果,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或因主观原因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对中途放弃的项目,不得再次申请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4.项目处置阶段A
这一阶段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结题验收和反馈改进两个部分。在组织方面,应认真组织结题验收答辩工作,接收学生提交的项目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材料。由项目负责人汇报研究过程与项目成果,每位团队成员汇报个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内容与收获。在评价方面,应完善评价体系,使各个学院的审核标准统一化,全校实行明确的量化标准。另外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成果的管理工作,积极建立电子版成果存档系统,使得成果存档更方便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