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工科”战略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就是在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达成的初步共识,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以及对于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学校定位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等等。
1.明确学校定位使工科教育分类发展
教育部对不同类型高校办新工科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方向,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应注重分类发展,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要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培养,可收集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国外与国内高校工科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异同,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与实践,每个专业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压缩课内教学时数,加大创新创业与实践(含实验)学分比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可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加强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探索支撑个性化、柔性化和弹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R].中国教育新闻网,2015-10-26.
[2]谢火木,翁挺,戴莉华.以科创竞赛“八化”带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1):27-30.
[3]我校7 门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EB/OL].http://news.xmu.edu.cn/ea/7d/c1552a322173/pagem.htm.
[4]成希,张放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基于40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的调研[J].中国高校科技,2017(09):80-83.
[6]黄大明,秦钢年,杨春兰,等.提高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功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6):126-129.
[7]谢火木,刘李春,钟杰,等.构建“一体四翼”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08):40-44.
[8]朱天云.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7):853-855.
[9]宋歌,孙玉楠.完善高校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3):52-53.
[10]王保东,吴金星,王海峰,等.建设开放型实习实训平台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179-181.
[11]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厦门大学“四轮驱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3165/201509/t20150908_206446.html.
[13]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网[EB/OL].http://cxw.xmu.edu.cn/.
【注释】
[1]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2]李玲玲,讲师,教育学博士,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电子邮箱:137650135@qq.com。
[3]王舒琦,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