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异常升高怎么办?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测量体温已成为常态,但这种情况不在本题讨论范围之内。
平日,多数体检机构都不把测量体温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内;而发热的病人,一般也不会到体检中心去体检,会直接上医院看病。但凡事都有偶然:一种可能,是患者不知道自己正在发热;另一种可能,是患者到体检中心之后才开始发热。遇到这种情况,体检工作人员发现患者体温异常之后,应该给患者测量体温,并告知内科检查医生,为病人做相关检查,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体温参考值如下。
口腔温度:36.3~37.2℃;
肛门内温度:36.5~37.7℃;
腋窝温度:36~37℃。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2℃以上或肛门内温度在37.7℃以上),称为发热,俗称“发烧”。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或体征。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②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
③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热、溶血反应等。
④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等。
⑤血栓及梗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统称为吸收热。
⑥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⑦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等。
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如患者属偶然发热或低热,多因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引起,可予以药物治疗;如持续发热或高热,建议患者到医院发热门诊,排除传染病和各种感染性发热,必要时,到内科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