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凝血四项?

207 什么是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反映人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维生素K缺乏症等)、肝病的严重程度、预测手术风险,以及监测抗凝药用药是否适量等。

(1)凝血酶原时间(PT)

①正常参考值:手工法12~14秒;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1.2。

②临床意义:延长,见于严重的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使用抗凝药物;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一般要求INR维持在2.0~3.0,既可保证治疗效果,也可使出血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①正常参考值:35~45秒。

②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症(多由血友病引起)、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缩短,见于凝血因子Ⅷ和Ⅴ活性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3)凝血酶时间(TT)

①正常参考值:16~18秒。

②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或结构异常,临床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

(4)纤维蛋白原(FIB)

①正常参考值:2~4g/L。

②临床意义:减少,常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某些产科急症等。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