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中发现酮体有何临床意义?

114 尿中发现酮体有何临床意义?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

正常值:阴性用“-”标记;阳性用“+”或“++”标记。

正常尿中酮体量很少,定性检查阴性(-)。

正常情况下,由肝产生的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他组织被氧化产生能量,如糖代谢发生障碍,则脂肪分解代谢增加,肝产生的酮体不能被及时利用,形成酮血症,并从尿中排出,称为酮尿。临床上主要见于两种情况。

(1)非糖尿病性酮尿:发热、呕吐、腹泻、饥饿,禁食或不能进食等情况,均可因体内脂肪分解亢盛而产生酮尿。

(2)糖尿病性酮尿:糖尿病病人出现酮尿,首先考虑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有一定危险。

尿中发现酮体,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多为暂时性的,原因解除以后,酮体就会消失。特别是体检时早晨禁食,尿中出现少量酮体,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果有糖尿病史,尿中出现酮体,则特别需要警惕酮症酸中毒,必要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