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微”平台地位稳固,小众平台表现强势

(一)“两微”平台地位稳固,小众平台表现强势

网络媒介是当前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用户对不同媒介产品的使用存在一定黏性,而不同媒介产品背后的使用逻辑、用户群体又反向塑造了平台的个性,了解不同平台特性能为合理应对舆情提供保障。课题组对收录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微博、微信依旧是最为主要的传播平台,同时以知乎、B站为代表的小众平台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教育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平台。

1.网媒[1]与微博是主要信息首发平台

2019年,网媒与微博依旧是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主要信息的首发平台。如图1-2-1所示,所研究的案例中有近七成为网媒和微博首发。其中网媒作为占比第一的首发平台,共有135起,约占全年总事件的44.1%,这一数据基本同2018年持平。微博平台紧随其后,共计66起,占比约21.5%,位居第二。排名前两位的首发平台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从占比数值看,网媒相对稳定,微博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比下降约28.7%。2019年大量的新兴社交App发力,尝试切分微博已经相对稳定的市场,例如多闪、Soul,甚至微博自身也推出了对标小红书的新产品“绿洲”。虽然短期内微博的地位不会受到挑战,但是互联网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在社交领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图1-2-1 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事件首发平台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除此之外,App作为信息首发平台的舆情事件有44起,约占全年总事件的14.4%;以微信作为信息首发平台的事件共22起,占比约7.2%;以论坛和报刊作为首发平台的事件分别为11起和6起,占比分别约3.6%与2.0%;首发平台不明确的事件为22起,占比约7.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论坛也和博客一样正逐步走向衰亡,2019年国内最大的中文论坛出现2017年之前的内容全部消失事件,更是给予论坛一次重大打击。

2.微博为最主要的传播平台,微信平台的传播量进一步提升

如图1-2-2所示,对样本事件在微博、网媒、微信、App、论坛、博客和报刊这七个平台上的传播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微博传播量远超其他平台居第一位,约265万条,约占总传播数量的60.3%。这一比重与2018年的61.7%基本持平,但在样本总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传播量绝对值上升了134.9%,可见网络在舆情事件中的影响力每年都在迅猛增长。

图1-2-2 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传播平台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网媒平台的传播数量为665081条,约占总传播数量的15.1%,位居第二。排在第三的微信平台的传播数量为516782条,约占总传播数量的11.7%。相较于2018年,微信平台与网媒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这样一个高普及、低门槛的平台将身边事公开到网络中,并且微信作为强关系平台聚集的是关系相对亲密、身份地位较为相似的群体,因此相关舆情极易在同一圈层内引起强烈共鸣。此外,App平台的传播数量为346296条,约占7.9%。论坛、博客、报刊三个平台的传播量相对较少,分别占比约3.2%、1.4%、0.4%。

3.小众平台的舆情传播具有浓厚的圈子色彩

近年来,以知乎、B站为代表的小众平台逐步走向市场化,用户范围不断扩大。知乎和B站开始脱离原始的问答社区、二次元视频平台定位,走向面向大众的综合性资讯平台,越来越多的教育网络舆情开始在这些小众平台传播。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知识营销白皮书——以知乎为例》显示,知乎用户中高学历群体占比达80.1%[2];青瓜传媒的《B站产品分析报告(2019)》显示,B站的用户有72.26%的年龄为30岁以下[3]。以上两组数据都表明知乎和B站的用户与教育舆情的主要涉事主体高度重合,均是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居多,这也奠定了教育网络舆情在这两个平台上传播的基础。

知乎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占多数的聚集问答平台,输出内容观点重于事件本身,教育舆情在知乎上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思维扩散性。知乎最经典的提问模式为“如何看待××?”,这表明用户在知乎上关注某一舆情事件时,一方面是默认其他用户已经知晓该事件,另一方面也表明提问主要是为了获取对这一问题更深层的思考。与微博相比,知乎回答没有字数限制,这也利于用户输出深度内容。例如“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事发生后,知乎上出现了相关提问“网传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约47篇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你如何看待?”,有着高等教育经验的网民没有局限在事件本身,而是从导师给予学生压力有可能导致学生造假、国内大量的课题奖励机制导致研究人员盲目求快、欧洲的严谨学术态度值得借鉴等角度发表看法。大多数回答保持着理性客观的态度,这与微博以情感宣泄、嘲讽为主的内容有着明显区别。并且在知乎理性探讨的氛围下,一切问题的讨论容易被拔高到制度和管理体系层面的思考。也许知乎影响的人群相对较少,但是相较于微博的“吃瓜群众”,其参与者大多是与教育切实相关的人群,更容易对相关主体产生实质影响。

B站作为一个动漫视频网站,在教育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展现出很强的解构能力。以“豫章书院志愿者被死亡威胁”事件为例,该事件曝光后B站UP主(B站对于自制视频上传者的称呼)“温柔JUNZ”做了系列声援节目,随后收到死亡威胁。“温柔JUNZ”发布的视频《曝光豫章书院,我也收到了死亡威胁》瞬间激起站内用户的极大愤慨,大量UP主同样以发布视频的形式支持“温柔JUNZ”,视频极大地体现了具有B站特色的解构主义“鬼畜”文化。“鬼畜”是指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素材配合背景乐的节奏,通过“鬼一样的抽搐”达到洗脑或喜感效果的视频。声援“温柔JUNZ”的UP主们用游戏视频配音编造了一个儿子把父亲送入豫章书院的故事,用《还珠格格》和豫章书院法人吴军豹头像剪辑了搞笑视频,通过日本动漫《JOJO的奇妙冒险》和手绘漫画结合批判豫章书院的非人性管理。这些视频虽然已经脱离豫章书院事件本身,但却在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传达整个圈子对豫章书院事件的极度愤慨和厌恶。

以知乎和B站为代表的小众平台在教育网络舆情传播中具有浓厚的圈子色彩,有着各自相对成熟的语言体系,而且用户还可在知乎上进行匿名提问与回答。这些平台特性使得一些共性的舆情处置措施失效,对舆情治理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