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与要求学术公平相统一
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还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2019年2月8日,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过程中表示不知知网为何物,其博士学位遭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随后被网民扒出其博士论文涉嫌抄袭。随后在2月15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表示了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最终其博士学位被取消,而这一事件也开启了2019年全年高强度的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
普通网民对于学术公平的要求是追求社会公平的一个具体表现。翟天临事件后,网民自发搜索了一批知名高学历演员的论文进行对比。随后2019年全年出现了多起由普通网民揭发的学术不端事件,例如“中超裁判傅明论文抄袭”“湖南两厅官被指论文抄袭”。大多数网民并非学者专家,却对此类行为难以容忍,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抄袭者以论文、学历为踏板在学术圈外收获了大量利益。不难发现这些被举报者或为官员,或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因此当其论文造假行为被发现后才会引起全社会对其行为的批判。长久以来校园作为公众认知中的“象牙塔”,民众对其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出现类似事件后不仅是学术不端者本人,授予其学位的高校名声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惩彰显了净化学术环境、维护社会公平的决心。201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指导。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学位论文抄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与技术限制。2007年部分高校开始要求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论文进行知网论文查重,检测合格后才允许答辩,而直到2012年全国高校才大规模使用知网查重,因此在此之前由于缺乏相关工具,论文抄袭查验难度较大。加之,2014年之前由于在职研究生招生没有并入到1月联考,其授课与学位授予一定程度上没有统招研究生严格,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9年出现了一批以翟天临事件为导火索的学术不端舆情。
教育部门的严格管理与网民的监督已经形成合力,其势必会使得学术不端行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容易成为舆情引爆点。围观网民相较于事件最终的处理更在意的是涉事高校能否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迅速表态成为应对该类舆情事件最有效的方式。从本质上看学术不端行为与绝大多数网民没有直接利益关系,难以长时间占领网民的关注,网民更在意的是涉事高校能否迅速表态并对过去的工作失误进行弥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因此反应迅速的高校不但可以快速走出该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范围,甚至还有可能在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时,作为正面案例被用来进行比较。反之,遮遮掩掩的应对行为不仅会使部分网民持续关注此事,甚至还会诱发次生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