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内部反馈
1.随着改革经验不断丰富,未来有希望克服教育顽疾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称,8省市“3+1+2”方案与先行试点省市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先行试点省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效,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在改革实施中要多组织不同省份之间的交流、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省份的不断增加、经验的不断丰富、方案的不断创新,这次的高考改革一定会更好地促进育人模式改革,克服教育顽疾,落实立德树人的初心。
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看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资源驱动、劳动力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模式,需要选拔培养具备基础研究能力和拥有高技能水平的两种人才。改革高考制度,倒逼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让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志明认为,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最关键的不是求总分,也不是让分数变成数字变成高考总分,而是形成一个可评价各种人才类型的门槛。如果不能够真正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到学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那高考改革也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称,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学校的改革肯定伤筋动骨,但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新高考的选择多了,机会多了,高中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师们从各种试题中跳了出来,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关注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教育回归了本质。
2.新模式体现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个人志向兴趣选择的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卫发文称,第三批试点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在吸收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省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3+1+2”模式。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减少考生选择的困难和盲目性,体现了国家将人才培养需要与个人志向兴趣选择相结合。第一、二、三批试点省份改革方案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后一批的高考综合改革是在前一批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继承,同时又根据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调整,体现了一种创新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这样的改革是为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改变传统高考中的“唯分数论”倾向,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用多把尺子“量”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不是通过为每个学生“打分”来进行比较,而是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和特点,是从“优秀水平”到“个性展示”的转变。高考录取的主要方式是按高考成绩和大学面试成绩相结合来确定。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教育学院研究员秦春华表示,高考改革的重点在于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真正重视起来。
温州乐清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温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郑学化认为,新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科、专业、职业”三统一。这需要学生回答好“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未来愿意从事的职业方向是什么”,提前做好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王新凤博士表示,“新高考”方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文理交叉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对人才培养综合性的要求。
3.部分省份暂缓新高考改革是务实之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按照此前教育部的部署,2019年将有17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改革。但从相关省份的改革动向看,大约有接近一半省份未按原计划启动新高考改革,而推迟到2020年或2021年实施。在笔者看来,这是理性的选择。我国高考改革是以“先行先试”的方式推进,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以进一步完善方案,适时调整改革进度。安徽等省根据上海、浙江等地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情况,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调整改革时间,是务实和负责任的选择。
《齐鲁晚报》评论员沙元森认为,安徽省原定于2019年开始高考改革,2018年9月份入学的新生到2021年高考时将面对全新的“3+3”模式。通常而言,能被列入这个进度表,高考改革就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了,这对地方教育部门是压力,也是荣誉。欣慰的是,安徽省教育厅没有被压力压乱了节奏,也没有三步并作两步赶进度、抢成绩。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唯有如此,改革才能稳中求进。高考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避免“进一步退一步”,确保改革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高考改革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组长谈松华认为,今后的新高考改革,高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和高中学校应该携手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高考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不仅对高中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
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山东省高考改革强调增强高校与高中教育的关联性,其关键制度设计是“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并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标志性成果纳入高考录取体系。这是对高校招生自主权、高中教育规律和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权的充分尊重。
5.新高考出现“田忌赛马”的情况让人担忧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陆一认为,新高考改革的旨趣在于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减轻课业负担和改善文理偏科现象。但从此前部分试点运行结果来看,出现了“田忌赛马”的情况,浙江、上海两地大量考生“弃考物理”,转而选择其他难度较低的科目。数据显示,2016年5月,上海有3.4万学生参加地理等级考试,占当年全市考生总数的68%。
远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肖融认为,除了综合评价难题,在高考改革整个推进的过程当中,老师、家长、学生各方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目前出现的传统思维下的文理选科、功利选科等现象都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