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成效不容乐观,整体社会情绪较为紧张、舆论较为谨慎

(二)改革成效不容乐观,整体社会情绪较为紧张、舆论较为谨慎

尽管40年高考改革在科学性与多样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由于高考背负了许多本不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加之历史传统与社会观念的影响,改革的包袱十分沉重,一些关键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改革常常陷入困境。新高考改革的旨趣在于打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减轻课业负担和改善文理偏科现象。但从此前部分试点运行结果来看,出现了“田忌赛马”的情况,浙江、上海两地大量考生“弃考物理”,转而选择其他难度较低的科目。而“弃考物理潮”,则会导致物理老师过剩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物理基础薄弱。即将实行新高考的江苏也在选科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有大规模学生弃考化学的现象,如果不能制定合适的解决措施的话,可能就会真的导致无人选考化学。

同时,部分地区由于师资、场地、教学资源等客观条件难以达到要求,现行方案存在走班管理难、学生负担加重、同分不同质、教务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且部分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加剧了社会紧张情绪,使得舆论更为谨慎。业内称,据统计,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5倍的教室,且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教学安排。很多高中学校把办公室、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在为消灭“大班制”而努力,如何在短期内满足迅速增加的硬件、软件资源需求更是问题。此外,在学校方面,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选课、综合素质评价、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以及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师资、课程、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而对于这些,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