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对建议
1.快速回应消解质疑防止舆情蔓延
涉事高校在事发3天后才进行初步回应,而且回应的内容和态度并未得到公众认可,公众一面质疑涉事高校的态度,一面挖掘出更多的次生舆情。此前,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北航博士生导师陈小武性侵事件,当天,北航立即通过微博进行回应,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组,迅速开展调查核实,并已暂停陈小武的工作。其后,北航发布对陈小武性侵事件的调查结果及处置办法。北航快速反应、直面问题、严肃处置,获得了网民的认可。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于成文在谈论对教育舆情的处置时曾表明三条原则: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诚不宜忍。在面对舆情危机时,速度、态度是处置舆情的两大关键点,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主动告知调查进展,更能争取公众的信任与理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黄金四小时”理论,即舆情发生后,官方权威快速回应信息,将有效遏制舆情的蔓延,并且压缩谣言的滋生空间。而一味以“鸵鸟政策”应对,将严重损害社会公信力,最终,在公众和媒体千呼万唤之下而作出的回应,将难以赢得公众信任。
2.公开透明直面问题不留舆情雷区
此次事件中,“北电侯亮平”“表演学院院长张辉”等延伸话题不断被翻出,高校回应中,对这些事件却只字不提。或许随着舆论关注点的转移,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淡出公众视野,但舆情不会真正消解,只会暂时降温。对敏感问题的回避,只会让敏感问题越来越成为其软肋,网络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关联性,下次再出现相关事件时,之前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再度被翻出,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如中国留学生江歌遇害一年后再度在舆论场掀起巨大波澜,清华大学朱令案更是在18年后仍成为热点舆情。
而在翟天临事件中,高校回应时将翟天临事件表述为“工作疏忽”。“察网中国”认为,(翟天临获得博士学位)漏洞百出到连普通网民都能分分钟揭穿,(相关高校)竟以“工作疏忽”为由欲掩盖背后的故事,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幌子在网络舆论中找台阶下。教育部新闻办主任、办公厅巡视员续梅曾针对教育舆情处置发表看法称,(面对舆情事件)要有定力,是谣言则快速辟谣;是工作有失误的,正视问题,表明态度,立即纠正;是公众理解有偏差的,及时解读,加大宣传。高校面对舆情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避免同类错误一犯再犯,彻底消除舆情雷区。如果只是一味回避,埋下的舆情之雷不仅会损害相关高校的公信力,更会对我国教育体制造成伤害。
3.重视圈层化处置及意见领袖引导
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因行业、地域、身份等社会标签而凝聚在一起的共同体,被称之为圈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贾伟民指出,随着包括新闻媒体、自媒体在内的信息生产者利用算法更加精准地生产和推送信息,圈层在总体上将得到固化,“圈层化”将成为舆情事件的基本传播特点之一。舆情事件覆盖多少圈层,是衡量舆情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准。针对“翟天临事件”而言,最初是在粉丝圈层传播,随后扩展到教育圈层,并迅速覆盖社会多数公众。针对此类一哄而上的舆情事件,舆情引导要逐步压缩圈层,最终将讨论议题引导至高等教育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逐渐将关注范围凝聚至高校教师、专家学者、高校学生,提升事件讨论的理性,凝聚共识,最终由教育圈层的共识影响围观群众。
此外,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还需重视专业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络舆情的处置,应该重视引导的作用,其中,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等教育舆情而言,一些专业化知识精英往往扮演着推进事件发展的关键角色,如此次事件中的“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这类意见领袖实际上是区别于传统大V类的意见领袖,他们并非占据着巨大的关注度,但是,其关注人群往往是更加精准细分的。并且,这些意见领袖及其关注者因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在网络空间中拥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与这些人群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打捞民意,也能更加快速地预判舆情风险和走势,为舆情引导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