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观点

(一)媒体观点

1.打造“金课”是强化本科教育关键环节,需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做支撑

《中国教育报》认为,教师要求学生勤学苦练,自己首先得把心放在课堂上,潜心治学、重视教学,让课堂具有真金白银的分量,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下,淘汰“水课”,打造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金课”,无疑是强化本科教育的关键一环。《光明日报》称,打造“金课”,要求高校改革人才评价和教学评价制度,把不利于强化本科教育的人才评价和教学评价制度改过来,改变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唯科研、唯论文、重科研不重教学的倾向,打通教学型教授的晋升通道,引导高校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教学,以教书育人为乐,让潜心育人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金课”的打造既需要教师用心投入,也需要学生重视课堂。

2.“金课”建设绝非阶段性任务,真正的“金课”重在思维的含金量

《光明日报》指出,“金课”建设计划及相关要求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自觉追求,是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要求和高校自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结果。要让“金课”建设成为高校的基本工作任务,而不是阶段性任务。高校还要营造能推动“金课”成为常态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各类制度建设中,要将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关键位置,通过教学与课程管理制度让教师自觉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改革作为首要的职业任务。《中国教育报》认为,相较于“水课”,“金课”的标准应该是质的飞跃。“金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教学形式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需呈现探究性和个性化。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并非一份课改方案或者几节热闹的“网红课”就可以实现的。课程的设计以及理想目标能否转化为教学效果,能否真正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思维以及学养,不只取决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更取决于课堂的实施过程,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实施方案中如何行动。如果一些课程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等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就算课堂一时热闹,也难以让课程改革的理念变为现实,难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提升。

3.本科生应“跳起来摘桃子”,不学的学生就应该被清退

《长沙晚报》表示,课程设计要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北京日报》认为,近年来,大学清退不合格学生已成常态,不但本科生违规将被清退,就是研究生博士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学业或违反校规也将被清退。就现实来看,不分学位、不分国籍,只要不达要求就坚决清退,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准则。严进严出、一视同仁,对所有学生实行趋同化管理,是一所大学应有的操守。同样的,静下心来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则是所有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光阴不可辜负,对大学生“心慈手软”,不是“爱”而是“害”。让清退成为常态,“严进严出”才算落到实处,高等教育方能不负其名。

4.不上课的教授就该“下课”,“教得好”可以评教授应成为共识

《齐鲁晚报》称,不上课的教授就该“下课”,“清理令”的目的在于,让大学教授和副教授回到课堂上,履行自己“教”与“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只有教授和副教授等师资力量专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才能行稳致远。教授上课是量变,成就“金课”是质变。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进入常态化,这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一种量变。需要提醒的是,仅仅走上课堂讲课是不够的,不排除有的教授“糊任务”,或者迫于“清理令”而带着情绪上课等,必须防患于未然,让上课、上好课、成金课一气呵成。教师只有带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上课,带着打造“金课”的使命上课,才能确保课堂质量,才能让本科教学产生质变。《光明日报》评论员称,职称评审是一根指挥棒,引导着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截然对立,但不同的教师热爱以及擅长的内容各有侧重,对于多数人来说,既做好科研又做好教学,并非易事。所以,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类型的教师,引导教师分类发展,方能做到人尽其才。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实现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而打造“金课”需要教师大量的付出和投入,这就牵涉到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问题。如果不改变“唯论文”的职称评定方式,依然是“教得好不如写得好”,就很难真正激励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价取向,与科研成果易于量化而教学质量难以量化且主观性较强等因素有关。所以,如果用教学业绩取代科研成果,怎样才算得上“教得好”,还应有共同的标准,必须做到客观、细化,公平、公正。同时,分类评价也不是让教师放弃科研,实践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打造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类“金课”,转变教师教学观是关键

《光明日报》认为,做好慕课,是淘汰“水课”、打造新时代本科教育“金课”的重要抓手之一。慕课的建设与应用,不仅能促进大范围内优质资源共享,还可以探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变轨超车”。课堂教学依然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们不仅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课堂内容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让“水课”变“金课”,还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共同职责。新华网指出,混合式“金课”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机遇和平台。现代教学方式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师职能,教师角色面临着转型与变革。为适应混合式“金课”教学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师需要团队合作和智力培训,教学需要更详细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转变教师教学观是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关键。教师应了解教学本身的学术性,意识到教学研究的应有价值和意义,由被动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和教学研究者,真正将“重视教学、把教学当研究”的观念牢记于心。只有当教师把教学作为研究,像作研究一样进行教学时,才有可能真正挣脱传统灌输性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束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