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发酵原因
1.信息本体:“食品安全”“未成年人”话题极具敏感性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极易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未成年人”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人群,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引起较多的话题讨论量。因此当这两重敏感因素叠加到同一个事件中,就更易引起社会关注,从而产生体量较大的舆情。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地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小学部食堂,事件参与主体包含该校小学生。“学校食堂”安全始终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因此一旦出现相关失范问题,极易在短时间内聚集较多的社会关注目光。小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未成年人群中话语声量较小的群体,因此当他们的权益被侵害时,更易激起民怒,从而引爆舆论场。
2.信息载体:照片视频和夸张的话语产生具大冲击力
“有图有真相”依旧是大众愿意去相信某件事情的关键点所在。食品发霉的照片及视频一经发出,照片与视频中变色的鸡腿、长白毛的西红柿以及带霉斑的毛肚给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激起民怒并迅速引起了舆论场情绪极化。触目惊心的图片第一时间吸引了公众视线与关注,再配上“学校就给学生吃这个”“孩子每天都肚子疼”等具有感染力的话语,进一步触发了公众的隐藏情绪,为后来短时期内爆发巨大舆情体量提供充分条件。
3.信息传播者:议程设置权利下移,家长快速传播一手信息
在社交媒体繁荣时代,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便捷的网络传播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壁垒,受众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都是新的传播节点,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权利。因此,议程设置不再是专业媒体的特权,越来越多的网民借用网络平台自行参与议程设置,直接发布信息,快速地将第一手信息传达给其他网民。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系由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发布有关食品发霉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利用敏感话语与冲击性照片视频加强了受传者的情感刺激,促进了事件传播,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