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然成为维护社会公平的标杆,当前方案如何确保公平尚未明晰
高考历经了几代人,无数普普通通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作为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选拔机制,高考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公平、公正的绝对权威。“公平”和“公正”成为一切高考改革的出发点与成败评判的准绳。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和社会诚信的缺失,使公平问题在高考制度中长期存在,使得有关高考改革的一切议题的讨论都必须首先考虑考试公平,一切政策的出台实施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弱势学生群体之利益。社会舆论、网络媒体权衡与评论高考相关政策的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是否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上。而针对我国教育公平的争议由来已久,回顾高考改革历程,有关考试公平的话题经久不息,考试内容与形式、高考命题、保送生制度、异地高考、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制度措施中的公平问题,都长期存在争议。因此,高考改革要求协调处理好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与卓越性的关系,要有利于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也要顾及弱势学生的成长发展。
从目前舆论来看,公平问题涉及:一是改革方案尚有不明晰之处,以什么标准来选择试点样本、如何保证这个计划能够公开公正公平、怎么控制不同考核方式的权重、怎样防止暗箱操作等仍待进一步回答,因此舆论不免谨慎。二是综合素质评价备受争议,地区发展不均衡、高中自主评价综合素质触发民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担忧。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学校将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记录成案。一方面,综合素质受到家庭能力差异、学校能力差异的综合影响。就家庭能力来说,市场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表现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还要有家庭的全心陪护。但偏远地区,甚至普通地区,不仅家庭难以负担高额兴趣费用,而且连合格、品质好的培训班都显得十分稀缺。就学校能力来说,好的学校不仅师资、硬件配备好,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兴趣班(有的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学生无法跟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同台竞技。从这方面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黑幕”疑虑。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如何配套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