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产出趋势

(一)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产出趋势

从发文量维度上看,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年发文量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明显的“J”形分布,如图3-1-1所示。对精练后的905篇文献进行统计,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才引起学者们对教育网络舆情主题的关注。2009—2011年是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发轫期,这3年的总占比为7.42%,年均发表量为18篇。2012—2014年为成长期,这3年的总占比为14.42%,年均发文量为35篇。十八大后,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如火如荼,加之“两端一微”开启社会热点曝光与发酵的主阵营,进而主导社会舆论议程,以至2015年开始教育网络舆情相关研究话题的文献量呈爆发式增长,此后几年相关研究均出现时间上逐年递增的态势,2019年略有下降,2015—2019年发文总量占总发文量的78.16%。

从研究作者维度上看,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共有署名作者997位,合作次数至少为1的作者共有939位。依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情况的计算公式为m=0.749×(N max)/2,其中N max为核心作者发文数。据此计算出m=1.5,因此,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第一署名作者可假定为核心作者,共有128位。发文频率时间序列中靠前的学者有唐亚阳、刘猛、刘博、刘娜、李璐、王晨、贾洪岩、万媛媛、刘刚、刘益清等,如图3-1-2所示。虽然该领域研究尚未形成重要群体,但上述学者对该研究最为关注,也是领军力量。显然,论文合著现象在该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可能因为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合著更能聚合不同学科学者的知识精髓和研究技能。

图3-1-1 2009—2019年发文情况分布图

图3-1-2 作者发文频率时间序列图

从研究机构维度看,在检索获得的研究文献中,共有552家机构参与了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其中:以第一署名机构发文5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40家,其中,发文8篇及以上的机构有11家,详见图3-1-3。靠前的研究机构发文情况表征: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的机构均为各级各类高校,高校是研究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的主要阵地。高校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队伍的主体,具体包括各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团委等。然而,从另一层面折射出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类型单一,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该研究的学术源多元化。通过分析还发现,在众多研究高校中名牌高校对该研究关注较少,绝大多为普通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研究的层次与质量,有必要加强名牌高校对该研究的重视。

图3-1-3 研究机构分布图

从论文类别与基金资助维度看,据统计,在所检索的905篇文献中,有综述类文献10篇、政策研究类文献81篇、研究类文献814篇。2011年之前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献均为研究类论文,现已有2011年钟涨宝和聂建亮、李虹,2012年张秀红和范江玲、熊秋娥,2013年陈均土、唐亚阳和李亚斌,2016年郭天莹,2017年程桂龙,2019年李萍、韩芳、李文清和何晗以综述类文献的形式对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从而表明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关注度、发文量以及文献质量的增长与该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的上升态势呈正比。同时,政策研究类论文的增多,预示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度日渐增加,能为教育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更多可鉴的有益参考。从文献资源类别统计,期刊类文献共有579篇,学位论文类文献326篇。截至目前,先后有31位博士和295位硕士围绕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显示出高校对该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且凸显出其更高的学术价值。另外,在海量研究文献中,基金论文往往能揭示当前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据统计,受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献中,国家级基金22项、教育部课题30项、省级课题83项、厅级课题56项、校级课题45项、博士后基金3项。数据表明省部级基金资助力度最大,其次教育部、厅级和校级基金已开始重视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各种基金资助对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日渐提升。

从出版专著维度看,通过搜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问津检索平台发现,以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为主题的著作有15部,其中唐亚阳主编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从2010—2017年共8部,每部都有涉及对教育网络舆情典型案例的全方位分析与引导方略探究。田凤在2012年《中国教育网络分析报告》中对我国2012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动向,以及重点教育舆情事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2014年,陈华栋撰写的《教育网络舆情报告与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出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网络舆情的新特征,并借助于信息技术方法全面获取、整理、分析得出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相关各方处理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缺憾,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中国教育科学院教育舆情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出版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报告》对2013年各级各类教育网络舆情进行专题分析,挖掘其传播特点、趋势及应对策略。何晓丰又在2016年出版的《2015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中基于大数据技术对2015年我国教育政策和重点事件的舆论数据进行搜集,监测在舆情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情绪、态度与观点。2013年曾昭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2014年张雷的《高校网络舆情导论》、2018年崔海英的《高校学生网络话语与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则着重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等视角,以理论与实证结合为手段,对高校学生网络话语及舆情加以引导。

从论文下载频次维度看,该领域研究文献挂网以来,在统计年被浏览、转存、打印的总频次反映了读者可参考的价值。梳理下载次数前10的论文发现,高下载频次的论文均为硕博论文,硕博论文影响力远大于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对读者的影响大于硕士论文,其中《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以11933的下载频次位居榜首(表3-1-1)。高下载频次的论文主要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管理对策、引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索。

表3-1-1 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论文下载频次前10列表

从论文被引频次维度看,被引频次是衡量被引论文学术与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表3-1-2罗列了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共被引535次,平均被引53.5次。其中博士论文《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被引次数位居第一,高达138次。并列排在第六位的《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被引频次均为42次,但二者发表时间相差5年。被引频次高的文献中,多达8篇论文主要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与管理对策,2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剖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

表3-1-2 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论文被引频次前十列表

从学科类别维度看,据统计显示,该研究多学科交叉趋势明显。其中涉及教育学602篇、新闻传播学246篇、政治学22篇、计算机科学15篇、社会学10篇、公共管理学5篇、心理学3篇、艺术学2篇。跨学科借鉴与运用为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