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拟态环境”易渲染社会极端情绪
传播内容作为舆情信息的主体,是分析舆情事件的重要对象,课题组通过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对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外在层面分析的是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聚焦于相对新生的短视频传播。内在层面试图通过数据与现象的说明,探究媒体构造的“拟态环境”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1.视频传播占比超七成,重要性愈发凸显
如图1-2-3,对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引爆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有22起为视频引爆,在所有事件中占比约7.2%,与2018年相比降低1.9%。2018年总报告预测的视频可能成为舆情引爆重要增长点的趋势并未出现,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相当数量的教育舆情事件发生在校内,与其他公共空间相比,学校较为封闭,而且幼儿及中小学生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上受到限制;二是视频虽在画面呈现上具有极大优势,但在清晰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方面不如文字清晰,因此网民在曝光事件时可能选择先以文字进行说明,而将视频作为一种补充或者证明。
图1-2-3 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引爆内容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如图1-2-4,对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有218起事件的传播形式中包含视频,占比约71.2%,其中以短视频为主。与2018年相比,视频传播比重大幅提升了40.3%,这与网民信息获取习惯的转变密不可分。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总数的88.8%。[4]视频虽未成为引爆舆情事件的新趋势,但它已然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一大渠道,因此在舆情事件中文字或图片素材可能会被二次创作成视频进行传播。例如“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钱逢胜性骚扰女学生”一事最初在微信公众号中以长文形式曝光,后该微信文章截图与音频结合被制作成短视频,在腾讯新闻、梨视频、B站、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
图1-2-4 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形式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视频传播在教育网络舆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短视频。根据抖音短视频App发布的《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2019年抖音用户共发布176万条迎接新生的视频,18万条高考视频,以及38万条毕业视频。在2019年抖音上点赞最多的职业排行版上,教师以6.2亿点赞量高居榜首。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发布1489万个视频,其中传播最广的是“向波老师”的化学课,累计1.3亿人听过。[5]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虽是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但与文字或者长视频相比,它侧重于传播“软信息”,即相对浅层、不需太多思考的信息。例如入学、高考、毕业对人们来说都是熟悉的事,素材容易获取,情感容易共鸣;教师这一人们熟悉的群体,通过可视可感的视频塑造出了更丰满立体的形象。
2.“新闻扎堆”构筑出的“拟态环境”易渲染社会极端情绪
当某一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后,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同类事件可能会被频繁报道,这就是“新闻扎堆”现象。“新闻扎堆”现象之所以存在,一是媒体刻意为之,期望借助同类报道的热度提升自身作品关注度;二是此类现象的出现也是社会情绪的反映,当一起戳中社会痛点的极端事件引爆舆论场,公众压抑的情绪被唤醒后,公众急需找寻发泄口,自然会对同类事件更加关注。
“新闻扎堆”现象在教育领域同样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部分教育问题通过媒体报道获得广泛关注,甚至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搭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参考,推动社会问题的高效解决。2019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湖南保靖一女中学生在学校女厕与同学发生冲突致颅内出血死亡;呼和浩特一初三女生被同学多次欺凌围殴抢走财物上万元,五名涉事未成年人被刑拘;河南一7岁女童被三名同学多次往眼睛里塞纸片而致视力严重下降……《少年的你》上映更是引发社会大讨论,从主流媒体到自媒体,从意见领袖到普通网民纷纷表达关注和意见。随后,两部未成年人法律迎来大修,相关部门公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另一方面,短期内对某类负面现象进行扎堆报道容易影响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渲染社会极端情绪,产生负面作用。由于能力有限,公众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媒介提供的信息完成的,这种由媒体建构出的环境就是“拟态环境”。媒体不可避免地带有倾向性,因此“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但它却会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以此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2019年除了校园欺凌现象备受关注外,几起青少年恶性杀人事件也将未成年人犯罪话题置于舆论场中心:2019年元旦,湖南省衡南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称13岁少年疑因家庭纠纷锤杀父母后逃逸;2019年1月2日,西安某中学一女老师在办公室被学生刺杀,最终抢救无效身亡;2019年10月20日,大连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公众群情激昂声讨未成年人罪犯,“恶魔不分年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少年杀人犯的保护伞”“未满14岁犯罪应入刑”等论调越来越多。
对比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至2018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比和青少年作案人员占比呈现持续降低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从整体上看,国家管控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成效突出,但是媒体通过对这类负面事件报道构筑出的“拟态环境”,却让人们对青少年这一群体愈发感到不安,社会情绪愈发对立,国家工作成效愈发被忽略。某类新闻在短期内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并不一定是因为该类事件在现实世界中集中发生,更多是因为这类事件具有典型性或极端性,戳中了社会痛点。媒体对某类负面事件进行集中报道的正面成效不可否认,但同时也应警惕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