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催化原因
1.相关部门因素:线下处置工作与调查结果的公布引发次生舆情
在舆情发酵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与处理往往是导致舆情回落或催化的重要原因。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中,警方对维权家长使用辣椒水且由于警告无效强制带离几位家长,其做法虽在合理范围内,但引起很多网友的不满与质疑。警察与家长处于对立的情况下,家长在大众眼中属于弱势,对弱势的同情与对强制执法行为的愤怒,激化了舆论不满,促使舆情热度继续攀升。在食品第一次检测结果出来后,官方部门在第一时间向大众通报结果,但由于调查结果中食品检测指标并未包含民众最为关心的与食品发霉相关的检测,因此引发网友对检测结果的质疑,部分网友认为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存在对学校的包庇现象,网友讨论热度继续高升。线下警方的处置被公众视为“权利偏袒资本”,调查结果的第一次公布被公众认为有“顾左右而言他”的嫌疑,两次的不当处置触发了网民不满,从而导致新的舆情高峰出现。
2.媒体因素: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报道与情感动员
在如今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过程被社交媒体平台大大缩短,时效性成为新闻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追求时效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在未弄清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就将新闻发布出来。因此这些信息可能只来自新闻参与者或者目击者的一面之词,由于他们本身视角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新闻报道存在有意或无意的失实。同时,部分自媒体传播者出于商业原因希望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增加用户黏性,常常以情绪化的语言和顺应受众观点的角度解读事件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中,《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问题触目惊心,毒手伸向孩子,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吃个猪食”哪来那么多事》等这样的文章标题层出不穷,多家自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在戏谑和狂欢的情绪化表达中制作出这样猎奇和煽情性的文本,吸引了接受该情绪观点的受众集群成为拥护者。媒体煽动受众情绪,进一步催化了舆情。
3.受众因素:“泄愤性冲突”引发话语权的追逐,信息茧房导致观点极化现象
舆论场上的受众大多是并未在客观现实中亲眼目睹或参与事件的人,他们在事件曝光后,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增强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影响,这样的人被称为“离场介入者”。离场介入者与新闻事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存在着“泄愤性冲突”,他们对某些新闻事件会发表一边倒的言论,主要是借此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受众所获信息又因不断被过滤,出现信息茧房现象,回声室效应不断加强,聚集在一起的网民因为相似的观点增强了彼此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拟态环境。因而当出现与他们观点相左的信息时,即使是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他们也会将其当作是用来狡辩的虚假信息,从而继续沉浸在自我的回声中。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中,离场介入者一接触到“校园食品安全”这样的敏感信息,还未了解具体情况就发出自己的声音,该声音契合社会潜在的情绪,于是引发话语权的追逐,引爆舆论场。即使事件过程中可能存在反转,但部分网友依旧对官方部门的澄清持怀疑与批判态度,对于学校食堂给学生提供过期腐烂食品的情况深信不疑,情绪化的观点不断累积。而对于“政府部门调查避重就轻”“校方与承包商背后存在的利益链”以及“贪污腐败”等话题的讨论,也早已超过对事件本身是否真实的关注,从而导致较高的讨论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