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观点
1.8省市公布改革方案,标志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迈入逐步推广阶段
《人民日报》刊发《8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释放了哪些信号?》,文章转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的观点称,8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改善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推动改革平稳进行。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从试点阶段迈入逐步推广阶段。《中国教育报》刊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署名文章《八省市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启示》称,8省市的高考方案,是在认真调研、吸收和借鉴前两轮改革试点的经验,并结合本省市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一方案有利于衔接中学教学实际;凸显了物理和历史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赋分上确保科学和公平公正;既保证了中央关于新高考改革精神的落地,又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高考改革。中国财经新闻网转引专家观点称,8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依然凸显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高校科学选才的改革初衷与价值取向。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设计初衷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从浙沪试点实践来看,改革平稳落地、成效明显。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1+2”考试科目的设置增加了学生选择机会,考试内容改革强化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高中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开设特色课程,多样化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选课走班、进行教学评价,促进了高中教育现代化进程。三是促进高校科学选才。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投档,探索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方式;倒逼高校加强质量建设,调整专业结构。
2.各地应对新高考改革时“各显神通”,高考向着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不断推进
新华社刊文称,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逐步推开,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发动机”持续运转,写就一份份浸润着改革精神的时代考卷。目前,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改革试点正在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南方日报》评论广东高考改革称,广东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导向,就是要向“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顽瘴痼疾动刀子、下狠手,不难看出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不是一次对细枝末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真正改变高考指挥棒,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河北新闻网发文称,新高考改革政策为河北省内各中学的教育重点带来新变化,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了对生涯规划指导老师的培训,增设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中国教育学刊》发文称,8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主要在4个方面进行了政策微调。一是“3+1+2”考试科目设置。除语文、数学和外语3科统考外,设定物理或历史为首选科目,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选择2科作为选考科目,强调物理和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地位;与试点省市相比,这种选科设置方案将选考科目组合调减为12种,降低了中西部省份高中学校选科走班教学的难度。二是改进选考科目赋分办法。物理、历史科目采用原始分计分,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另外4门选考科目实施等级赋分,并确定为“一分一档”,增加考试区分度,以适应生源大省的投档录取。三是调整选考科目考试安排。8个省份均将高中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份夏季高考同期举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有利于保证高中教学秩序,减轻教学工作负担。四是调整外语科目考试安排。河北等6省市拟只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江苏省和广东省拟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笔试,而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这种安排有助于缓解命题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压力,符合各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总之,8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区域差异性,有利于提高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3.高考制度改革规模大、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
《科技日报》发文称,高考改革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高考制度改革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任务十分艰巨。四川发布客户端发文转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的观点称,目前,全国从幼儿园至高考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历史性教育改革,这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这次新高考改革,从2013年起,酝酿了4年多时间,之后又分别通过了由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然后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无疑对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类垂直自媒体“芥末堆”发文称,无论如何,作为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每一次微调,都将牵动成千上万家长与孩子,甚至影响接下来几代人的走向。教育类垂直自媒体“考试虫”发文称,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将对高中教育教学产生明显影响。选考制度的执行,意味着高中教学必须推行选科走班,由于选考各门学科的考生比例不尽相同,将会对学科教师的规模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部分学科教师短缺或者过剩的局面将不可避免。这对多数高中来说,将会是一场考验。
4.客观条件难以达到要求、现行方案存在问题是部分省份改革延迟的原因
教育类垂直自媒体对部分省份延迟改革关注较多。“芥末堆”发文分析新高考改革步伐暂缓的原因称,在实际的改革落地中,即使是浙江、上海,在实施选科走班时,也存在教师教室不足、“套餐制”选科等问题。至于中西部地区及相对薄弱学校,条件更无法满足新高考对师资、场地、教学资源的需要,选科走班走不动,学生很难真正实现自由选择。同时,除了推不动,现行方案在具体实践中也衍生出功利性选科、走班管理难、学生负担加重、同分不同质、教务管理难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学校、家长几方均有怨言,且一时难以解决。“牛志愿”App发文称,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必须要考虑区域差异的问题,师资、教室场地不足的情况可能是高考改革时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部分地区软硬件设施尚未跟上,还没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准备。同时,上海、浙江等改革前线地区均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他省份不想“重蹈覆辙”,所以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新高考改革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更好的高考改革方案暂未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中,新高考选科服务提供商晓羊教育董事长周林认为,选科走班需要增加的教师和教室数量并不多,大部分学校都可以满足。部分新高考试点延迟,主要是对改革和新生事物出现的不适应。随着改革的推进,选择“套餐”的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少。
5.教育类垂直自媒体聚焦新高考下的选科策略
“芥末堆”发文称,围绕“3+1+2”选考模式的争论最多,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调整是一场教育部与8个省市教育厅的博弈,也是学校如何执行政策、学生如何选择的博弈。教育类垂直自媒体纷纷发文《“3+1+2”模式选科必看:12大选科组合优劣势评估》《豁然开朗!新高考“3+1+2”选科问题太烧脑?最强解析已到位》《指向“3+1+2”高考改革模式选科策略建议》等,分析选科策略。自媒体“高校综合评价”分析称,目前,“3+1+2”模式下物理和历史不能同时选择,考生再弃选化学的话,偏理组合仅剩“物地政、物生政、物生地”,而偏理组合中,“物地政”组合的选择人数较少。从学校角度来讲,不论从师资匹配还是班级数量来说,这个组合的走班排课对学校来说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走班所损耗的精力也较其他组合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