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从2011年初始的书名《中国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年度报告2010》,到2012年更名为《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并沿用至今,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研究已走过了十个年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9》是本课题组为读者奉献的系列报告中的第十本,其在体例上继承和发展了以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总—分的逻辑结构,全报告由总报告、舆情案例专题、分报告和2019年大事记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分报告是课题组针对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开展十年以来的专题性调查和研究,重在对我国教育网络舆情十年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回顾,把脉当前研究的重点,为教育网络舆情未来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这既是本报告一次探索性的尝试,也是本课题组对十年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9》继续采用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采集的数据对当年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对互联网海量数据进行系统自动的收录、分类、聚焦,自动实时掌握、聚焦及汇总分析。通过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课题组在总报告中梳理了2019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分布状况、传播状况、主要特征,反思了应对措施,呈现了反思后得到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在总报告中首次使用地域维度中的大陆区域行政级别指标,使得舆情特征更加清晰。从整体状况看,2019年度的教育网络舆情呈现出“两微一端”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不断涌现,网络舆情新场域蓬勃衍生,舆论引导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的总体特征和六大具体特征。课题组据此撰写舆情案例专题的六个专题报告,从不同侧面阐述和说明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的具体特征,并对每一专题涉及的舆情事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舆情引导建议。分报告是本报告的创新点,三个调研报告都聚焦十年,以2009年教育网络舆情元年和2010年的教育网络舆情年度报告为出发点,发掘了网络舆情教育十年中的研究转向、话题演变和思维发展脉络,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程与重点难点提出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建议。2019年大事记仍以时间为序,记录了2019年全年教育网络舆情的事件信息和有关数据,以备读者参考。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9》由本人负责全书的总体规划、框架设计、写作指导和书稿审定工作。胡凌为执行主编,具体负责全书的写作进度安排和协调沟通,并负责统稿工作。参与本书撰写的作者分工如下:胡凌、陈华倩、赵英杰、马聪骜、王田锐、杨果撰写总报告,胡凌、吴汉华、强明阳、呼延朔、王晴、熊丹瑞、黄坤林撰写舆情案例专题,胥伟岚、焦书娟、熊妍、王安琪参与调研并撰写分报告,焦书娟、朱紫罗、王安琪整理并撰写2019年大事记。
本报告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项目批准号:13JBG005)的延续,也是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动态演进机理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9A302)的阶段性成果。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网络处、湖南省委宣传部网宣办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大力支持,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湖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王和君、责任编辑吴海燕等人的鼎力相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十年之于个人,不过是一段青春记忆;而之于团队,则是三千六百五十多个日夜的同心、同德与同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课题组在十年的团结写作中一步步成长,课题组的成员虽然有细微变动,但核心成员始终坚持,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范畴,坚持每年为读者奉献一本年度发展报告,还通过多种方式、多个途径参与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应对和管理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舆情实践团队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的参考意见和引导建议。我们的研究还存在局限和成长的空间,但课题组全体同人扎根高校教育网络舆情研究,服务教育部舆情引导与决策的初心不变。书中如有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唐亚阳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