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载体运用发散性思维比重上升
1.舆情传播载体:首发及传播新媒体平台多元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主要指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传统大众媒体,以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他媒体”时代,受众是较为被动地接收信息,直接参与信息互动和传播的机会主要来自现实社会空间。互联网发展促进移动网络和移动互联设备不断革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化,舆情从主动性差的媒介空间向主动性强的网络空间延伸,社会个体与网络空间的连接密不可分。
由图3-3-10可知,2012年教育网络舆情事件首发平台主要为新闻网、论坛、微博、外网和贴吧。其中新闻门户网站是主要首发载体,占比42.72%。新闻门户网站主要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新闻门户,官方报道的专业性强,代表主流媒体的声音;论坛作为当时网络时代重要信息交流平台,尤其是高校BBS论坛体现了教育网络舆情自身的特殊性,互动性强,是师生经常使用的平台;而微博作为个体化的自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网络舆情发声载体结构,信息首发地占比逐年增大,但其用户虚拟化,因此不利于辨析谣言、引导舆论。
图3-3-10 2012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首发载体分布图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媒体市场环境和用户心理期待变化,2018年网媒和微博成为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首发平台(图3-3-11)。门户网站因官方的特殊性其信息发布地位仍难以撼动。微博主要因为其“发声门槛低、转发成本低”的特点成为网民信息发布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类App有特定的圈层和乐于接受的群体,互联网中不同App的信息流动和传递都非常便利。微信操作简单,深受各个年龄段用户喜爱,也逐渐成为信息首发的优选平台。
舆情传播载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媒介发展逐渐增多,传播信息的形式由文字发展为图文并茂,再到音视频。如表3-3-3所示,2012年至2015年教育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为新闻门户网站、论坛和微博,其中门户网站的官方导向性最强,论坛上师生交流互动频繁,微博是传播速率最快的平台。由于使用门槛低、传播几乎零成本,微博进入媒体市场以来,吸引了一大批网民下载使用,用来发布、获取和传播信息。2018年,微博在《报告》样本事件数据分析中传播数达总量的61.7%。另外,监测数据显示,微信在2015年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信息传播平台,其后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使得微信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浏览新闻资讯、交流公众意见的平台。实际上除了微博、微信,大风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内容资讯创作平台也逐渐成为了高活跃度的信息传播平台。
图3-3-11 2018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事件首发平台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2018年视频网站作为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闪现,视频传播成为新的引爆点和趋势,短视频平台涌现。2018年也被业界称为“短视频元年”。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总数的88.8%。以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掀起热潮。短视频直观通俗,时长较短,生产成本和对制作者的条件要求不高,用户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播放、转发分享。不同舆情传播平台App间允许信息流动,传播载体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文字或视频为主要内容的舆情信息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快。
表3-3-3 2012—2018年教育网络舆情主要传播载体
续表
注:“√”代表在当年为主要传播载体,“○”代表该载体在当年兴起
(数据来源: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
2.舆情回应载体:官方新闻号为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重要回应平台
舆情事件发生后,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主动予以公开回应,防止谣言传播和扩散,逐渐平息舆情。在2012年前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占据主要话语权,其权威性和深度报道的优势给予受众充分的信任感,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在传统媒体平台上对舆情事件进行回应,一般是在官方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不断发展,舆情回应载体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总体以官方新闻号为主要出口,微博、微信成为重要回应平台。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共建有政府网站6615143个,经各级网信部门审批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总计910家。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86亿,占网民总数的80.3%;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60亿,占手机网民总数的78.0%。受社会心理群体效应的影响,在新闻官方门户网站发布的回应,其权威性、可信性更高,不给谣言散布的机会。这种回应载体有权威,但时效性相对较低。
微博、微信、头条等资讯信息聚合平台,尤其是微博、微信同时具有网络社交功能,网民聚集多、信息流量大,舆情的责任主体倾向于利用该类平台建立官方号进行网络舆情回应。截至2019年6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3.9万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7281168个,较2018年底增加2988个。全国青年学生大数据实验室发布的《2018校园微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高校官方账号超过4915个,团委、学生会及社团账号超过24000个,大学生微博用户更是高达3200万。大学生是微博高渗透的群体,具有全天候活跃的特点。各级政务机构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基本都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日常新闻动态发布和舆情回应的平台。这类平台发布门槛低,网民零碎化时间可关注,传播速度和效果较好。
3.网络宣传载体:推动媒体平台融合发展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出现后“自媒体”移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2018年,通过平台舆情信息传播率计算,论坛传播影响力由2013年的14.55%降低至1.7%,关注人群逐渐圈层化和小众化,门户网站仍保持官方优势,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同年10月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2015年的“两会”报道首次尝试采集、多流程加工、多渠道分发的媒体融合,以卡通形象“小明”为统领,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8个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两会”期间专题日均访问量近亿次,“排浪式”的传播效果极大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同年10月,人民日报推出“中央厨房”,领衔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以适应受众的不同需求,实现融合策划、融合采集、融合加工、融合传播,跨部门、跨媒体、跨地域、跨专业共同推动新闻生产流程。其推出的短视频《习近平来了》展示外国留学生眼中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引起广泛传播,该作品于2016年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媒体、社会各界、教育单位等积极响应号召,推动网络宣传载体平台融合。政府机构方面,截至2019年6月,我国297个地级行政区政府已开通了“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总体覆盖率达88.9%;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成效初显;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总数的59.6%。高等院校也积极建设融媒体,发掘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QQ等平台的载体优势,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可视化等技术,实现高校宣传工作、舆情工作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