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舆情占主导,舆情峰值日呈“首部聚集、尾部弥散”
互联网的记忆是无限的,但人们对舆情事件的记忆是有限的,衡量舆情事件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舆情的持续周期。持续的时间、反弹的次数说明舆情事件的影响力,越是重大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舆情,越会引发人们的持续关注和讨论。课题组以单个舆情事件第一条消息发布的日子为开始时间,以全网发布数量低于峰值时期总数1%且不再发生反弹的日子为终止时间计算舆情事件的周期。
1.舆情事件持续时间集中于中短期区间
课题组以舆情周期为标准,将舆情持续时间划分为短期(1—7天)、中短期(8—14天)、中长期(15—30天)和长期(30天以上)四个区间。如图1-2-12,收录的舆情事件以持续1—7天的短期舆情或持续8—14天的中短期舆情为主。其中周期在7天之内的舆情事件124起,约占总数的40.5%;周期在8—14天的舆情事件115起,约占总数的37.6%;周期在15—30天的舆情事件49起,占比约为16%;周期超过30天的舆情事件仅18起,约占5.9%。
图1-2-12 2019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周期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
事件型舆情事件中,舆情周期在1—7天的事件107起,占短期舆情总数的86.29%;舆情周期在8—14天的事件84起,占中短期舆情总数的73.04%;舆情周期在15—30天的事件29起,占中长期舆情总数的59.18%;舆情周期在30天以上的事件12起,占长期舆情总数的66.67%。将事件类型与周期结合分析发现,在一个月内,舆情周期越长,事件型舆情事件的占比越小,政策型舆情事件的占比会逐渐增大。当舆情周期超过一个月时,事件型舆情的占比开始反弹增大。平均来看,事件型舆情周期为11.6天,而政策型舆情由于从文件到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其持续周期相对较长,平均周期为13.9天。
与2018年相比,2019年未收录持续时间超过100天的超长周期舆情事件,舆情周期最长的是“常德大学生杀害滴滴司机”一事。其他案件中学生一般为受害者,但此事件中学生作为施害者存在,性质极其恶劣且具有反常性。大学生嫌疑人后又被诊断为抑郁症,存在从轻处理的可能性,更是引起了长期讨论,持续周期达70天。从整体上看,2019年教育网络舆情的周期向中短期集中,中短期舆情事件约占总数的37.6%,是四类中唯一出现了占比增长的周期类型,增长近5成。而中长期舆情和长期舆情中事件型舆情占比逐渐下降、政策型舆情占比逐渐上升。
2.舆情到达峰值时间呈“首部聚集、尾部弥散”
从舆情事件出现苗头至达到舆情峰值,其间的间隙很短,一般两天内即可完成。在收录的舆情事件中,舆情发生当天就到达舆情峰值的事件共计48起,约占总数的15.7%;经过一天达到顶峰的舆情事件共计78起,约占总数的25.5%;经过两天达到顶峰的事件共计81起,约占总数的26.5%;第三天是一个分水岭,经过三天讨论后达到顶峰的事件数量断崖式下跌,仅32起,约占总数的10.5%;其后又出现一个阶梯式下降,经过四天、五天、六天后达到顶峰的事件分别为11起、14起和12起,占比分别约为3.6%、4.6%、3.9%。讨论天数超过六天才达到顶峰的舆情事件共计30起,占比约9.8%。
如图1-2-13,以舆情事件持续时间与到达峰值时间分别作为横、纵轴,用散点图对舆情事件达到峰值所需天数出现的次数进行标记,发现舆情到达峰值时间呈“首部聚集、尾部弥散”。
短期和中短期舆情事件达到舆情顶峰所需的时间相对更少,全部短期和中短期舆情共计239起,其中在一周内达到顶峰的事件数量为207起,占比约86.61%。但课题组对67起中长期和长期舆情事件达到峰值时间进行统计后发现,如果以舆情事件周期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为界,将舆情事件的周期划分为前、中、后期的话,中长期和长期舆情事件达到峰值的时间一般出现在舆情发生的前期或即将结束的后期。67起事件中,仅有4起到达舆情峰值的时间处于舆情中期。由于大部分舆情事件周期较短,所以散点在舆情前期密集浓厚,但是将中长期和长期舆情到达峰值时间也纳入考察后发现,在舆情的中后期会形成一条弥散的“尾巴”。
图1-2-13 2019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分布图
(数据来源:清博大数据舆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