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焦点流变化

(三)舆情焦点流变化

公众对教育舆情事件的关注是流动变化的,这也是为何有些舆情在发展过程中“跑着跑着便跑偏了”,甚至与初始舆情事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移动互联网赋予个体查询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机会,使得很多细微的信息成为新近的舆情引爆点,在舆情发酵过程中还可能衍生出新舆情。“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是网友翻看翟天临早先直播内容后引爆的舆情,在舆情发酵过程中除了“学术不端”引关注外,公众焦点也发生了流变:一部分人将视野转移到北电表演学院院长师生恋、动用北电持股的制片厂为自己和妻子拍摄电影疑似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对知网是否垄断公共学术资源展开了讨论。舆情事件的焦点呈现出以事实为起点、多点引爆式跳转,这种流变从内容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难以把握,要理解这种关注点的流变化特征需要从网民的认知心理开始。

公众并不会完全按照媒体给出的模板去认知一起舆情事件,这是公众关注点频繁转移的主要原因。媒介认知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公众在信息环境中是利用两手甚至多手信息认识世界的,互联网信息又是海量的,个人处理的信息有限,公众需要将信息流整合进内在的认知框架,才能够理解世界。“媒体连续性的报道中呈现出多重的叙事线索和叙事逻辑,使得拟态环境不仅反映在内容上,更潜移默化于逻辑和结构中,并影响着人们对事实的逻辑建构”。[13]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自媒体与媒体同台竞争,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在表述上都运用“事实+态度”的方式,但新闻媒体侧重“事实”,自媒体侧重“态度”甚至于“情绪”。相较于逻辑,态度更加易感、易知,也是理解难度最低的,因此人的认知基模主要是情感和道德基模,公众更容易从媒介中习得“态度”的认知框架。

“乡村教师李田田发文称教师疲于应付形式工作”一事便是网民在情感基模下认知事件的典型案例。舆情原本的焦点集中于对乡村小学的检查工作是否过多、是否忽视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当地教育工作是否形式化等问题,反映出的是教育资源利用的冲突问题和对乡村学生及老师的人文关怀。但随着李田田发文称被当地教育局领导约谈,要求连夜冒雨进城,舆论风口迅速切向当地官员是否在打压意见或对个人实施报复,焦点从“形式主义”转向“威胁言论自由”和“政府不能虚心接受批评”等问题上。

细究焦点的流变转向可以发现,公众对舆情的关注点往往是从对具体事件的关注转向对事实抽象化之后的概念或价值的争论,落脚点是对“公平”“正义”“道德”等价值感的追求,和对“特权”“垄断”“恶意”等不公的仇视。教育领域无法绕开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无论升学还是各类考试评比,公众心中都对其抱有公平的期待。校园生活伴随着身心健康、食品安全和个人权益等相关问题,公众心中也抱有受到保护的期待。舆情事件的事实不一定与每一个“吃瓜者”都相关,但公众的认知基模会促使公众联想到社会存在的不公和不安全,加剧舆论环境的紧张。因此当教育舆情事件爆发时,除了对事件本身进行妥善处置以外,还要回应公众的情感需要,注意传达对涉及公平和安全等问题进行改进保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