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培养结构的需要与职业教育发展不规范相对立
职业教育是完善国家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一环。在公众心目中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当作普通教育的“替代品”或“候补选项”,选择职业教育的原因更多在于寻求“职业”而非“教育”。受“大职教观”的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指导,我国的职业教育形成了技能培养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了“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和“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两大特征。[9]“教育”的领域赋予了学习者“学生”的身份,“职业”的方向又赋予了学习者“工作者”的身份,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双重特性”。学习者们游走于这两种身份之间,特定的矛盾由此而生。
从教育培养的目标来看,较多投身于工作实践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也为职业教育打开了双赢局面,但是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追求利益,校企输送不规范,严重损害了学生利益。每年的上半年及暑假是学生实习的高峰期,职业教育中的实习问题在这一时段中凸显。例如,2019年5月底,海南科技经贸职业学校被曝出在开学时直接将学生带去广东在流水线上“实习”打工,28名学生工资被克扣,名义上为“冲抵学费”,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注册学籍;8月河北渤海理工职业学院被曝实习安排与本专业毫无关联,学机电工程的却被安排去卖饮料,学生的实习工资每月仅1600元,远低于工时工资,实习环境差甚至有学生因工受伤,而学校每输送一个学生去企业“实习”就能拿上千元“管理费”,甚至利用毕业作为胁迫强制学生完成实习工作,“校企合作”有变成“校企交易”之嫌。
另外,在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职业学校开设自身不具备办学资质的专业并进行盲目扩张,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还有的学校对学生毕业添加其他条件,这些问题在毕业季尤为突出。例如,南京应用技术学校招生时以护理专业录取学生,临近毕业时学籍上的专业却变成了“家政服务”,部分学生及家长因此与学校发生矛盾;南京交通科技学校连续5年虚假招生,并无相关资质却开设了护理专业,又在不同地区为学生注册学籍,临近毕业却又要征收额外的“学籍管理费”;河南省理工学校被爆出伪造学生名单,利用退学学生学籍套取国家资金等问题。这些都显现出职业教育发展不规范的问题。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愈发重视,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将职业教育确立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之间的差异由此从“等次”差异转变为了“类型”差异。此后职业教育的政策“组合拳”相继发力,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步入快车道。虽然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在公众心目中,职业教育仍居于普通教育的从属地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及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学校因其特定的办学目标和特点致使学校知名度、受关注度有限,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不规范问题引起的舆论关注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