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证滞后性与及时知情需求相对立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使用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发表信息和观点。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公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但在互联网释放公众话语权的同时,社交媒体上“把关人”缺位,加上网民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社交媒体上存在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诸多未经证实的信息。网络平台庞大复杂的信息使得人们对真相的判断更加困难,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媒体需经过严谨的采访调查才能厘清真相,这个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多方因素作用下,事实查证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事件真相的呈现相比事件的爆发往往具有滞后性。
与事实查证滞后性对立的是人们渴望及时知情的需求。后真相时代网民的观点更偏情绪化,往往等不及,甚至不愿意相信媒体报道出来的事实真相。加上部分媒体责任感缺失,为迎合受众心理,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引导公众情绪获得关注,这些行为使得舆情反转现象增多,事实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也夹杂着谣言。比如2019年5月份发生的“上饶一小学生被同学家长刺死”事件就出现了舆情反转现象,起初网上有信息称受害者对凶手女儿进行校园欺凌,多数舆论认为家长行为情有可原。后来经过媒体查证发现,并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受害者有明显长期的欺凌行为,舆论又转向被害者一方。
此外,还有一些舆情事件本身就为谣言,是有些人为了达到获取利益或关注等目的而杜撰或编造的。比如2019年3月份发生的“成都七中食品安全事件”,在媒体曝光有家长举报成都七中实验小学部分食物存在发霉过期现象后,微博平台上网民针对此事的评论中负面情感占比超过九成,多数网民默认此事为真,舆论呈现出一边倒趋势,只有少数网民提出等待当地政府调查后再做评论的说法。后来媒体证实网传的发霉食物的图片为学生家长摆拍,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材监测结果也符合安全标准,舆论出现大反转。但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网民不相信事情真相,坚持认为成都七中食品有问题,也有网民质疑为什么官方不在第一时间拿出家长摆拍视频来平息舆论。此外,2019年6月发生的“贵州孤儿院儿童被性侵”事件在微博上曝光后也引发了极大关注,事件涉及“儿童”“性侵”“权贵”等社会痛点,网民情绪极端、观点激荡。后多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最终证实网传相关照片均为他人收集合成,相关信息也为编造,舆论才逐渐平息。
可以看出,公众对事实真相的知情有迫切需求,但一起舆情事件的真相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多方核查的,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对立关系。未经查实的教育舆情事件往往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因为此类事件往往与比较敏感的话题有关,或与公众存在切实关系,或离奇能够博人眼球;另一方面互联网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为谣言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插上了“翅膀”。不容忽视的是,在充满情绪化的声音中仍有部分网民客观理性发声,在追求真相的同时倾听各方声音,有意识地号召“让新闻再飞一会儿”,耐心等待真相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