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便捷性与隐私安全性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便捷性与隐私安全性的矛盾冲突

教学质量和校园环境的安全性是社会对一所学校最基本的评价维度。学校引入智能监测设备的意图并非监管学生、侵犯隐私,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的便捷性。尤其是在“走班制”、课堂考勤等场景方面进行应用,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作出的改革措施。不可否认,一些智能监测设备在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上确实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学校采用智能监测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升校园的安全程度,而且在外力强制作用下,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智能头环涉事小学的一位老师就曾表示学生注意力确实更加集中,中国药科大学的老师也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对于课堂管理有积极影响。

但是,智能监测设备对学生生物数据的采集,引起了社会对学生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担忧。隐私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也是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公众对隐私权有着高度的敏感,隐私立法也是社会一直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之一。学校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存在对学生隐私权侵犯的可能性,与社会主流价值相悖,违背了社会共同认可的原则,极易引起公众的批评。并且,学校采集了学生的隐私数据,数据保存的安全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的生物数据存在被泄露出去的可能。校园教学和管理的需要与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出现了矛盾,必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必然引起人们对隐私立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