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观点

(一)媒体观点

1.深入调查学术利益链条,严肃问责形成高压震慑

此次事件起源于翟天临,但舆论明显不满足于将事件局限于明星八卦的范畴。大河网在事件发酵初期即发文呼吁,期待“一锤定音”的官方发声,为这场风波画上句号,而不是像以往的娱乐事件那样,依靠话题转移,留下一个未解的问号。澎湃新闻指出,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置翟天临,而是在于,为什么一场并不高明的学术造假会如此“畅通无阻”?只要查询知网就能发现的问题,中国最高等学府的学术监察机构却漏过了,这些把学术严谨挂在嘴边的人,却用行动告诉看客什么是言行不一。教育本该是寒门最后的倚靠,学术界也本该是社会的一方公平净土,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以此次翟天临事件为契机,彻查高校学术腐败,而绝不能仅站在娱乐八卦的立场,讨论翟天临值不值得被原谅。《中国新闻周刊》刊发评论表示,真正的好演员无须“学霸”人设也能赢得尊重,而毫无学术道德,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批发“博士帽”的高校只会令人不齿。此类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收益大于风险,内里有纠缠不清的利益链条。只不过,翟天临事件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当务之急,需要在学术圈来一场反腐风暴,一是调查背后有无“黑箱”,或利益输送问题;二是要清除害群之马,对学术不端者、对师德沦丧者,坚持一票否决。

2.学位攀附名利亟需匡正,学术公平底线不可触碰

公众质疑翟天临的明星身份在其获得博士学位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延伸到对学位与名利相互攀附的质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作为学生,无论是否为名人,学术规范必须一碗水端平。有真才实学不怕挤水分,弄虚作假一定经不起推敲。博士帽是校园最高的荣誉,但注定越来越不好“混”,欲戴冠冕,必承其重。人民网评论指出,博士学位不能被当成商品,高校不能成为所谓的有钱人、名人、成功人士镀金的“后花园”。光明网旗下微信公众号“光明论”发文提到,事实上,翟天临之外,也有不少高校乐意于将一些时下火热的明星聘为研究员、客座教授等。于高校而言,多了宣传或者招生的筹码;于明星而言,也是锦上添花。只是既然娱乐明星跨界到学术圈,踏入高校的边界之内,就得严格按照高校的规则来,否则对那些没有背景和知名度,但依旧勤奋苦读的学生而言,是极度不公平的。

高校与明星之间“互动频繁”的现象其实由来已久。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谈金庸”更是将高校讽刺为“成人用品店”,而将与名利相关联的学位称为明星或者权贵的“情趣内衣”。微信公众号“大家”则明白地指出,一方面,真正搞学术的人处境艰难,发不出论文就出局;另一方面,翟天临这样的学术混子,不懂知网,却处处通吃。不公平是最大的原罪。翟天临事件对真正的学子而言是个“暴击”。

3.挤压学术研究功利浮躁,严谨治学维护创新活力

有媒体担忧学术诚信被破坏之后,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破坏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新民周刊》评论认为,研究生、科研人员,这些人的素质都关系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坚守严谨、认真的态度,而不是功利、浮躁,才可能真正助推科技创新,为企业、为国家创造经得起考验的财富或价值。正义网甚至从民族发展的层面分析指出,如果人才可以靠造假、剽窃、买卖、权利交换或者金钱交换来产生,真人才就会失去勃发机会,伪人才就会充斥社会。人们就不再有奋斗的动力,社会就会丧失发展的引擎,错失民族复兴的伟大机遇。人才是未来最稀缺的资源。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态势,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谁就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选才、育才,是用才的前提。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培养、选拔人才的基础。不放过翟天临,归根结底是不想放过中华民族发展的机遇。

4.学术不端整治一查到底,期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人物》杂志报道关注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翟天临学术诚信事件之后,一场自上而下的对于“学术不端”的整治在高校中展开,波及了全国几乎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毕业生,教育部将监督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列为2019年高等教育工作重点,学位论文学术规范的审查标准较往年大为提高。报道还指出,受访者们都对这次改革有美好的祝愿,希望多年来难以撬动的结构性困境,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实际上,严令之下有变形的动作,也还有广阔的操作空间。《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均注意到此次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论文审查变得十分严格,不仅查重率比以前要求更高,在盲审、外审的环节也更严格。然而,一些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术上“正本清源”的审核,在具体实施上却存在着问题。诸如,文史类论文必不可少的引用,却踩上了查重率的红线;又或是在加大盲审、外审比例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跨专业评审”的偏颇。微信公众号“凹凸数读”分析高校学子的网络评论后指出,关于论文的改革众说纷纭,但我们期待翟天临事件引发的一连串后续能够为各高校敲响警钟,逐渐制定出合理制度,既能更加保证论文的质量,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又不会让学生白白浪费时间在扩句缩写的降重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则希望政令执行力度及改革深度持续增强。他认为,当所有人都开始重视学术质量,眼下这种一位导师带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博士生的现状,就不太可能继续维持了。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5.学位追求不宜“一刀切”,学术评价需要因专制宜

针对演艺圈追求“学霸”人设这一现象,部分学者探讨艺术创作专业在学科建制中应当怎样存在,作家梁文道在微信公众号“看理想”上撰文称,学术上的追求和艺术上的追求,本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而对学位的追求和评价“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博士、硕士都要具有相等的学问上的系统资历,而不管这个博士、硕士学位究竟是研习什么的,就必然产生这类结果。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发文指出,以单一的学术机制(论文、学位)对待包含不同层面(艺术、研究)的艺术学科,不严格区别,反而互相迁就,必然导致大面积放水,造假自不待言。如此既无助于艺术教育的提升,又阻碍了真正的艺术研究的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院长齐爱民同样表示,将“仕而优”“演而优”作为学术晋升的绿色通道自然是不对的,但博士考核机制是不是该多元化和更加科学一些呢?他指出,目前“艺术类”学科学位的设定有一些先天性问题,并非“打垮翟天临人设”就能解决。从学位设立的角度来看,设立过程不透明,存在利益输送嫌疑;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艺术特殊性”又常被拿来作为“懒政”和“学术腐败”的挡箭牌;从学科特点的角度来看,“唯论文论”也造成了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微信公众号“大家”的文章进一步对高校学术评价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唯论文”和“唯帽子”在扭曲学术评价乃至破坏学术生态方面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是评价失真,另一方面是激励扭曲,它会逼迫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把主要精力用来拼指标,而不是用来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

6.以学位论人才名实不符,社会评价亦需破学位迷信

学术评价中的“唯学位论”造成了种种问题,社会评价中过分迷信学位,同样也导致了资源浪费、刺激教育腐败。作家梁文道指出,当下任何事情都喜欢强调“学位化”,目前,社会评价机制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分数”“唯帽子”等问题普遍存在。以学历为例,许多优质岗位的门槛都是高学历,无论其工作性质是否与学院培养有关;社会评价也习惯用学历来判定一个人在自己所在领域成功与否。澎湃新闻评论也指出,在学历造假已经如此容易的今天,高学历却是社会众多优质岗位的硬标准(尽管这些岗位要做的事,可能跟学院的培养毫无关系)。这些岗位在遴选人才时,学历成为比能力、努力顺位更提前的“硬要求”。于是,有些人可以通过某些方式置换学历,用高学历敲开优质岗位的门,掌握更多资源,巩固自己的位置,而努力的寒门学子,却可能因为学历问题,或者这个岗位已经被前者占据了,而连努力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