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传播隐喻化

(四)舆情传播隐喻化

在2019年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尤其是在公众自身发表观点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以间接隐蔽形式传播的网络舆情表达,网络舆情隐喻表达的是网民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公共事务所持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14]截至2019年6月,国内网民年龄在10—39岁的占比超过六成,网民中青年和学生群体较多。[15]整体上看青年和学生群体喜欢新奇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各种软件,丰富了网络空间的话语传播方式。在网民反权威化、反世俗化心理的助推下,通过具有隐喻意义的文字、图片、漫画、表情包等载体进行舆情传播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与平常的表现形式相比,具有隐喻意义的文字、图片、漫画、表情包等能够使有限的内容承载更丰富的含义。在遇到较为敏感的舆情事件时,使用隐喻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促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传播,这加强了社会监督,促进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动力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和所处的情境的互动,因此在隐喻创造的一个新情境中,个体通过流行语、漫画、表情包等载体隐晦表达态度,能使其宣泄情绪的需求获得较大满足。B站有UP主将2019年山东大学“学伴”风波制作成动漫视频,内容为五个动漫人物进行技能比赛,最后一位名叫“西洋洋”的学生什么都没做就获得了唯一的奖状。视频暗讽国内部分高校对国内外学生区别对待,有崇洋媚外的取向,该视频获得7.7万次点赞、2889条评论、3888次转发。这些数字后既是公众情绪的宣泄也是缓解,因此舆情的隐喻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通过隐喻形式传播的信息需要接收者进行“解密”,因此更适用于在存在共通意义空间的圈层传播。但同一圈子内的群体意见较为统一,倾向排斥不同声音,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隐喻意义的文字、图片、漫画、表情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加大群体成员认同感,甚至引发群体“自嗨式”狂欢。2019年3月,网络上出现一个名为“带学联盟”的非官方高校学生组织,各高校学生将“××大学”改为“××带学”作为网名活动。该组织成员基本为“带文化”的追随者,群体内部形成了由“方言+非主流语言+符号”构成的独特的语言体系,具有排外性。虽然圈外网民对这套语言不明所以,但这些成员依旧在热点事件下“圈地自嗨”,通过反讽、自嘲、语言攻击等方式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占领微博热评,混淆视听、引导舆论。另外,隐喻化的传播形式带有戏谑、去权威化的成分,可能对官方媒体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有时官方媒体也会被网民以隐喻形式进行戏谑。这种情况越多,官方媒体在构建媒体公信力之路上的困难也将增多。

当前的媒体环境与网民心理为舆情传播隐喻化提供了生长土壤,可以预见之后舆情传播隐喻化现象会更加普遍,这也将给相关部门和组织的舆情处置带来挑战。对于舆情传播隐喻化带来的双面影响我们也应辩证看待,正视其积极作用,针对其负面影响,健全舆情监测体系,加强舆情应对和引导能力。

【注释】

[1]本书中的“网媒”特指提供新闻和讯息的门户网站。

[2]艾瑞咨询·中国.2018年中国知识营销白皮书——以知乎为例[EB/OL].[2018-04-17].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8004/3197.shtm l.

[3]青瓜传媒.B站产品分析报告(2019)[EB/OL].[2019-03-20].http://www.opp2.com/123589.html.

[4]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44.

[5]抖音短视频App.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完整版)[EB/OL].[2020-01-06].https://mp.weixin.qq.com/s/mjzr2ssMpmDdVeMeiOTb3g.

[6]国家统计局.2018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EB/OL].[2019-12-0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1715751.html.

[7]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8微博用户发展报告[EB/OL].[2019-03-15].https://www.useit.com.cn/thread-22578-1-1.htm l.

[8]央视网新闻.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EB/OL].[2019-04-17].http://news.cctv.com/2019/04/17/ARTIkdxgldxCuSmVdTOimrAw190417.shtml.

[9]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9-12.

[10]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法制网舆情中心.透视2019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的四个新特征[EB/OL].[2019-06-03].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9-06/03/content_7894451.htm.

[12]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15.

[13]冯帆.受众的证实偏向和元认知在拟态环境中的作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124-128.

[14]孙江,秦小琪.网络舆情隐喻化及纠偏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2019(04):82-88.

[15]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