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对点评
1.高校回应不及时,破坏公众信任
从2019年2月8日开始,翟天临博士学位的真实性受到网民集中关注,随着网民不断深究,陆续有“实锤”被挖出。与此同时,翟天临方又以辟谣姿态回应网络传言。此时,涉事单位若能尽快进行回应,其舆论发展可能会是另一种局面。然而,北京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两所高校直至2月11日才陆续公开回应。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相关规定,高校面对社会关切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回应。在舆情爆发3天后两所高校作出回应,表示已启动调查程序。但是,相对迟滞的回应,特别是在《人民日报》点名之后才作出回应,难免让公众质疑是在舆情压力之下的缓兵之举,缺乏诚意和决心。《中国新闻周刊》在评论中批评,演员可以演,校方怎能装聋作哑?评论还指出,从两所高校(第一次)回应看,其表述滴水不漏,却又讳莫如深,并没有直指问题核心。而在舆情发酵的3天之中,网民进一步发掘出“表演学院院长张辉”的相关事件,舆情关注的范围已快速扩张,由点及面。涉事高校面对问题一味回避、遮遮掩掩,严重损害了公众信任。
2.动态回应质疑,谋求舆论同心圆
翟天临事件发酵之后,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在3天之后作出首次回应,回应速度较为迟滞,回应效果欠佳。不过,在此之后,两高校持续公开调查进展,教育部也跟进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社会公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先后三次对事件进行回应,同时,除了对翟天临作出处理之外,还对公众广为关注的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陈浥教授进行了处分。
两高校的动态回应值得肯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多次回应并未真正消解公众质疑,对事件的处置也仅仅局限于翟天临及其导师陈浥,翟天临获得学位过程中诸多环节失守,是否有人负责?其中是否存在教育腐败?网民扒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辉以妻子为主角拍摄电影,其中是否存在权力寻租?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及上级监督部门均未给出合理说明,公众疑虑尚未打消,不少网民认为对学术不端的处罚过轻。
3.高层级权威发声,维护社会公信
翟天临事件冲击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平的信心,涉事高校对事件的回避,加重了公众的质疑情绪。高校姗姗来迟的回应,已难真正平复舆情,况且公众对其自查自纠的决心和力度并不信任。在此情况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称,教育部对这件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也要求有关方面迅速进行核查。并强调,教育部对学术不端一贯鲜明的态度就是零容忍,绝对不允许出现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事。
与此同时,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由上级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彰显彻查事件的决心,打消了网民对高校自查自纠的疑虑,增强了调查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高层介入能够有效提升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效果,教育部对事件的介入可以视为“顶格处置”,教育部的强势表态,恰逢其时地为关心事件处置的社会公众注入一针强心剂,网民直呼“这才是一直想要的答案”,舆情发展也以此为分水岭,开始逐渐回落。
4.上升制度变革,形成处置闭环
尽管翟天临事件处置中尚有一些疑点仍未打消,但是,教育部在后续工作中突出查处学术不端的重点工作、加强研究生管理、开展硕博论文抽检等一系列政策,不论这些政策是否是针对“翟天临事件”,客观上都成了对该事件处置的回响,让公众看到官方对事件的处置并没有简单地局限于事件本身,也并没有敷衍过关、应付舆情,而是上升到了制度的变革中。
虽然,不少学子对严格的毕业论文审核颇有抱怨,政策的变革直接影响应届毕业生,毕业的难度陡然上升。除此之外,往届毕业生也有些收到了修改论文的通知,甚至有些学位被取消。严苛的政策之下,伴随着学生的不满,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希望,公众认为这反映出教育部对去除高等教育多年存在的沉疴的决心,既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又有助于维护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