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进路:舆情研究转向的多维传播演变
线上线下互嵌使我们无法忽视现实环境对教育网络舆情表达的潜在影响。少许文献从大量教育舆情案例中呈现出舆情主体表达的多元分化和显著的聚类特征,从而提出预测或预警功能。因此,在教育网络舆情发生前,可将网络数据资料与舆情主体地域特质类别相结合,对引起教育舆情传播演变的社会空间环境进行历史性深描,以“历史与聚类分析”视角描摹教育网络舆情地域化图谱。其一,整合全国关于教育网络舆情研究的相关机构现存的案例库,重构国家级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案例智库,按年度、地域、类型来进行整理排序和保存,并定期或不定期予以修正和完善。其二,搭建国家级的历史性教育网络舆情语料库。依照教育网络语言发展时序,动态追踪和检测教育舆情信息传播中出现的语言材料,随时加以调整、加工并存储。其三,建立国家级的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库。按年度搜集正反典型案例,对教育舆情所在地域、所处层级以及后续影响进行汇总分析。与人类心理行为特征地域性显著类似,教育舆情主体心态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聚类规律。一方面,学者们可以通过教育网络数据的长期追踪、搜集和整序,针对不同地域的数据聚类,挖掘不同地域教育舆情主体的共性与个性。另一方面,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域教育舆情主体的情绪、心理及行为等规律加以对比分析,并与之前构建好的案例库、语料库、策略库结合,力求勾勒出教育舆情前变动阶段的地域图谱,为开展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提供数据保障。
教育网络舆情传播演变过程实质是一个变动开放的复杂系统。学者们概括出诸多不同要素对教育网络舆情各阶段变化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将这些要素具体细分,从内在驱动因素看,一般包括潜藏的积极或消极情绪情感的个体心理或群体心理集合。个体心理有匿名性效应、自我效能感、炫耀性心理等,群体心理包括从众效应、沉默的螺旋、群体极化等[6]。从外部驱动因素看,主要指触发教育网络舆情传播演变的话题内容,还包含着各种舆论诉求表达的主体(如网络意见领袖、水军、积极网民等各色群体)、承担利益代表与政治沟通主导任务的管理者、承担舆情传播与引导的媒体、应用平台,以及具有代表文字“意义”的载体(如表情包、音视频、网络文字等)。各驱动要素因教育事件的不同、教育事件发生的地域差异、时代背景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影响时长的驱动变化。这需要利用教育事件典型案例回溯和大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教育舆情传播演变的多驱动要素,精准描画教育网络舆情变动系统图。
教育网络舆情传播媒介研究验证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潜在可能。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剧增、网络信息节点关系高度复杂,也将使教育网络舆情演变过程更为交杂繁复。如何挖掘各类媒介平台海量分散的教育舆情信息,如何探寻网络圈群或线上线下交互引起教育舆情演变的共性与个性,如何洞悉各种具有代表文字“意义”载体背后的情绪情感特征和心态指向,这便需要融合智能化思维与大数据理念,利用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模型增强教育舆情信息分析的效果。辅以借助于跨领域、协作式教育网络舆情分析专家智囊团,对教育舆情事件进行准确把关和精准识别,系统掌握教育网络舆情的复杂结构并科学把握教育网络舆情演化轨迹。
在Web1.0、Web2.0、“三微一端”等竞相逐鹿的移动互联时代,教育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变,伴随着网络社会的更新迭代发展,表现出相对稳定却又变动不居的状态。为了对教育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形成动态化、前瞻性的认识,我们不仅要科学了解教育舆情事件静态演变路径,也需准确捕捉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一是需要及时追踪教育网络舆情热点议题的新转向。二是准确掌握新媒体平台应用融合与分化带来的两极化复杂影响。加速融媒体趋势,构建良好用户体验,同时减少网络圈群间的心理区隔。三是及时洞察并准确描述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舆情的表达样貌。此外,还可以从网络空间变化及影响(可穿戴、虚拟现实)、颠覆性技术普及与应用(区块链、5G)、高度复杂网络关系(“三微一端”、知识社区)等方面对教育网络舆情演变规律驱动因素的变化形成前瞻性认识,以便及时反映教育网络舆情的最新趋势。
【注释】
[1]邓年生,李奥.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空间的多重转向[J].编辑之友,2009(6):69-73.
[2]贺艳花.教育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3]喻国明.社交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的特点与逻辑[J].新闻与写作,2017(7):41-43.
[4]李彪,郑满宁.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生态变化及舆情研究现状、趋势[J].新闻记者,2014(1):36-41.
[5]林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取向与进路[J].情报杂志,2019(4):119-124.
[6]毕宏音.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9(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