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对建议

(二)应对建议

1.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建设思政课实训基地

当前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的大学思政课堂比较安静甚至沉闷,难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对话交流,更谈不上思想的争辩交锋。近两成网民认为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现象。学生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教师提问得不到积极回应,如果思政课教学还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的理论性讲授,这种“一言堂”教学模式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是难以实现它的教育功能的。建议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叙事式教学,加强互动性。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地方优势的文化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打造融理论讲授、参观体验、现场教学、动手实践、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

图2-1-4 武汉大学微电影展示活动获奖作品《明义》

图2-1-5 天津卫视《大家说理》节目推出了系列融媒体思政公开课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践形成的,具有某种特色的自然风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独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本地魅力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独具地方特色,是最接近现实、最接地气的教育资源,可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的教育性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思政育人空间,把对学生的教育由学校延伸至社会,既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可以深化思政课堂改革,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2.加大力度宣介各地思政课新形式,提供创造性解决方案

有观点称,思政课作为学校的基础课,师资配备不足,专职少,兼职多,学术水平有限,学校教学中思政课未得到足够重视,被边缘化,等等,导致思政课无法满足学生期待,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和困惑,无法在思政课上得到积极回应和解答等。因此,建议持续挖掘各地在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上的探索,增加优质案例的供给,既为现存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同时也在舆论场内与问题性观点形成对冲。打造全国优质样本、典型课堂,也给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如各地自媒体文章《看,高校思政课还有这些“打开方式”》《看!思政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给你不一样的思政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