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视域下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视域下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的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是人们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倾向,在群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风俗、习惯、成见等[1]。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这对研究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教育网络舆情的影响,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具有社会价值、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1.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尤其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不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心理也不断发生变化,总体呈现日益成熟理性的趋势,具有开放性、活跃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但是在社会广泛变革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的矛盾和问题也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如个人利益至上、极端心理、“群体性怨恨”等。复杂多样的社会心理映射到社会认知上,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们最关心的民生话题之一,近年来关于教育的网络舆情频频出现。正面舆情有利于相关政策宣传和落地实施,增强社会监督,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负面舆情容易造成人们心理恐慌或是愤懑不满,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正义失去信任,最终危害社会稳定。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日益提升,对教育的议题更加关注,在复杂的社会心理影响下时常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舆论。结合特殊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心理来认识教育网络舆情,同时利用舆论宣传强化理想信念,有利于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培养和传播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是新媒体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2.具有必要的研究价值

一方面,能丰富学科内容,拓展研究思路。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以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为研究对象的集合。一般研究网络舆情相关的学科主要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在舆情中个体与公共关系等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为了解网络舆情表现方式、传播途径、预警机制、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保障。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与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不同,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重视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其研究范围涉及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群体心理、社会影响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一步考虑网络舆情研究内容,能为进一步有效认识网络舆情诱发因素,做好舆情监测、干预和回应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

另一方面,舆情作为民意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心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针对教育领域中出现的舆情事件具体展开研究,同时总结归纳出社会心理的表征形式,研究者更加关注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定思路。例如,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其中71%的网民积极肯定相关工作部署的现实意义,认为“宽进严出”和清除“水课”等要求迫切需要,13%的网民建议建立综合考核机制、优化考核标准,10%的网民表示高校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共生共长[3]。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保障,网民舆论反映出人们对新时代教育更加优质和公平的期待,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努力提供公平、优质、高效的教育,国家应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结合社会心理来认识教育网络舆情,便于在网络舆情工作实践中深入总结舆情传播规律,为网络舆情工作实践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结合社会心理相关理论和表征,对网络舆情事件参与主体进行分析,借助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和唐纳德·肖的“议程设置”、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等新闻传播学理论,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观点,对网络舆情事件参与主体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凝练工作经验和方法,应用于工作实践。

社会心理反映网民群体的综合心理表征和预期,有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网络舆论议题的形成是社会心理与社会现实共振的结果[4]。在高校,师生的社会心理具有群体认同、群体极化等特点,因此教育网络舆情一般具有突发性、周期性。在高校舆情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做好舆情监测,制订应急管理预案,强化防范风险和舆情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发挥高校舆情阵地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师生“意见领袖”选树和培养,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发声。掌握理论规律可以更好地在舆情发生前、中、后精准施策,跟踪掌握舆情发展阶段,提高预测、干预、应对的能力。

综上,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思考对深入认识了解教育网络舆情意义重大,报告意欲探究近十年社会心理视域下教育网络舆情主客体思维发展状况,归纳发展脉络,为加强改进舆情工作实践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着重梳理2012年至2018年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内容,发现《报告》基本包含所在年度重要典型事件,在全年时间段(一月至十二月)、事例数量上都有保证,其数据对研究近十年教育网络舆情思维变化具有较大参考价值。通过内容分析、对比分析,探寻社会心理视域下教育网络舆情思维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