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络舆情工作启示

三、教育网络舆情工作启示

结合思维发展脉络中梳理的内容,教育网络舆情工作启示可以从主体意识、处置规范、载体融合三个角度来展开。

1.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增强舆情意识

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培育良好社会心理。网络素养教育不能坐而论道,网络素养最重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扩展网络素养教育覆盖面,着力构建面向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将相关课程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学时计算;二是丰富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注重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舆论观,不盲目跟风、不传播谣言,学会理性分析的方法,有效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三是打造教育工作队伍,政府部门做顶层设计,专家学者做思想引领,网络媒体及社会组织做示范和监督,广大网民做好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合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培养公众舆情意识,强化网民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网民认清互联网的虚拟性、间接性,在日常信息接受过程中积极训练理性思维,提升辨析是非的能力,学会有意识地规避群体从众、极端逆反等心理,正确参与舆论,避免成为舆情发酵的“帮凶”。

2.重视舆情分析研判,规范处置流程

一是建立舆情工作队伍。根据工作实际,建设三个梯队的工作队伍。第一梯队主要为教育及相关部门领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领导,作为一级负责人要领导舆情工作小组,做好分析研判,指挥开展舆情工作;第二梯队为在教育领域相关组织单位的普通教师和工作人员,主要承担一线的舆情处置工作,汇总整理和分析舆情信息,将舆情事件现状、发展态势以及建议措施提交上级领导部门,根据领导小组制定的最终处置方案开展工作,重视对涉事主体进行情感疏导,发挥维持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作用;第三梯队主要是指基层党员及干部群众,在该梯队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意见领袖”,提高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舆论引导和舆情监督工作,同时组成网络评论员、信息员队伍,通过人工结合系统监测的方式,及时发现舆情势头,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必要的舆论引导和干预工作。

二是健全相关工作制度。首先要将认识统一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上来,三个梯队的工作队伍形成多层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规范处置流程,根据舆情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做好相应预案和安排。在舆情萌芽期,舆情热度较低,可以通过监测舆情数据持续进行模型建立,确定传播阶段并做好预警措施;在舆情爆发期,信息流量急剧增大,网民关注较多,及时进行干预或回应,设置引导议题,掌握舆论主动性;舆情缓解期,干预起到一定效果,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呈现长尾效应,应继续保持监测,预警可能的次生舆情。在舆情衰退恢复信息平稳后,进行总结、撰写相关报告,提高日常舆情监测应急管理能力。

三是研发舆情监测及分析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传播规律构建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数据抓取、数据分析。一方面应具有准确性、时效性、安全性等特点,在日常舆情未发生时同步进行数据监测,判断舆情特征,根据获得的数据预测舆情走势;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部门尝试提供一键生成信息报告的服务,分析舆情情感倾向,利用舆情大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这对监控突发性事件舆情、预警周期性事件舆情爆发有很大助益,及早进行干预,同时也能及时防止社会心理群体极端化引起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

3.积极推动网络媒体融合,传播正能量

宣传工作是舆论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加强宣传引导,规范媒体单位工作标准,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媒体人应追求新闻信息客观、公正、真实,实事求是进行报道,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当前主要的新媒体平台有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贴吧、抖音、头条等,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发布门槛低、传播成本低,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的产生本质上是网民情绪的非理性宣泄,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群体心理、从众心理和极端心理等,能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重视对舆情传播途径的还原和分析,同时在内容上注重正面舆论引导,占领网络发声阵地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学习借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设立总编调度中心,建立采编联动平台,统筹各方采访、编辑和技术力量,运行“报、网、端、微”一体联动的机制。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已有资源,建设新媒体矩阵,重视推广使用“学习强国”App,聚合平台资源、人员队伍,形成思想宣传和舆情工作的长效化机制。

重视社会心理的影响研究,结合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的传播制高点。推动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媒体迭代融合、优势互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官方的身份定位要严肃对待,规范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风险。在融媒体平台上加强网络平台和内容建设,宣传优秀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共同创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注释】

[1]杨军.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J].前沿,2012(13):4-7.

[2]杨军.我国社会心理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J].前沿,2012(13):4-7.

[3]选自《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8》。

[4]王雅倩.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分析与应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7,17(1):5-8.

[5]张明新.国内网络舆情建模与仿真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9,31(10):1983-1994.

[6]兰月新,夏一雪,刘冰月,等.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多维建模与仿真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8):57-64.

[7]陈静.复杂网络上基于流行病学的舆情传播模型及其规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8]樊宗臣.面向社会舆情事件的人工社会建模与仿真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15.

[9]方薇,何留进,宋良图.因特网上舆情传播的预测建模和仿真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