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层面
1.界定范围,科学引入
学校的本意并非是要对学生进行监管,侵犯学生的隐私。出现舆情,造成学生、家长的焦虑和社会议论的原因是监控的范围和尺度过大以及没有做好相关的沟通。
学校在引入相关智能监测设备时,应该谨慎。行政部门应该和主管教学、学术的部门充分沟通合作,引入工作一定要充分吸收学校教授委员会(中小学教师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对在教学中是否使用某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怎么使用以及使用效果如何等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技术不被滥用,真正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学校也要提前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在引入前可以举行有专家、家长和学生参加的公开的座谈,既可以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也能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相关智能技术。对校园里哪些是可以监控的公共区域、哪些是不可以监控的隐私范围,学校需尽快作出合理、合规的界定,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进行监管。
2.以人为本,合理使用
智能设备的引入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当教师过度依赖科技的外力,而不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时,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规律,那么科技的引入起到的就是反面的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保证科技在人性化的基础上使用,避免照本宣科或者仅仅依靠冰冷的数据来进行教学,要更多地投入情感。教师要利用好使用科技节省出来的时间,以学生为出发点,多与学生正面交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发挥出科技的正向作用。
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隐私的保护。数据泄露是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在校园中存在。但是在保护学生数据方面,学校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地方。要对相关智能监测设备的运行、数据保护的管理制定细则,规范日常运行管理;要在设备上下功夫,如让硬件供应商对数据进行24小时循环,让数据不断变动;要设置高密级的保密密码,根据学生数据敏感程度实行差异化管理,严格控制可以使用该数据的人员,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分层权限;学校还可以单独做一个服务器,数据不用传到云端,截留于校园之内。保护数据安全的方法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提高认知,保持对学生个人信息的高度敏感,始终把学生的数据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3.全面反映,正面宣传
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学校在引入相关科技设备时要向学生和家长进行耐心讲解;学校所采取的保护学生数据安全的措施也要及时宣传到位;要通过沟通对家长和学生做好相关隐私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尽量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
在针对智能监测设备进校园的相关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相关媒体不应该仅重点报道智能监测设备在监测方面带来的问题,既要看到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存在的隐患,也要报道智能监测设备对于教学的作用,更要提供一些解决问题或者化解矛盾的思路。要引导社会对智能监测设备引入校园一事形成客观、理智的认识。对于一些引入相关智能设备后,在智慧课堂等取得突出效果的,在平衡教学的需要和隐私权的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事例,媒体应该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为正确利用智能设备提供借鉴意义,树立正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