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热点话题演变的研究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历年热点话题主题演变分析和类型特征变化分析,笔者发现教学事务、校园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贯穿近十年的重要话题。针对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教育智能化的关键词在2016年后热度逐渐上升,有关人工智能化教学、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加快我国本科建设和学科体系建设、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等话题成为2016年后教育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由此,笔者得出研究启示,对未来我国教育网络舆情聚焦话题的演变发展提出初步展望:
1.海量网络资源便捷获取,教学方式混合化转变
虽说舆情不一定能代表民意,但网络舆情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变革息息相关,有关科技与教育变革等话题的讨论,必然引发舆论高涨,最终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热点话题或舆情话题。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民众获取学习信息与学习资源的速度将更为快捷,形式也更为多样,面向日益扩大的需求与复杂化的网络生活方式,民众的众多情绪与感受也将接踵而来。诚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出现教学事故、产生意识形态危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与高校管理、建设、变革有关的话题占比并不会因这些话题的出现而降低。目前,我国混合化教学不仅具备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的优势特点,在制订学习计划、设计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跟踪学习结果等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未来,我国教育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很大程度会向混合式教学转变。
2.学科建设回归教育本心,学生培养个性化转变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模式诞生,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基于云技术的教育服务,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上必将得到充分发展。学校通过个性化使用教学场景、灵活运用各大教学直播软件及充分转换课堂教学场所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仅摆脱了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有效拉近了高校与作为家长的公众、作为学生的公众和作为社会监督的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此种变化易引发舆论热议,进而成为教育网络舆情热点话题。
3.教育制度适应学生需求,教师角色专业化转变
教师在我国教育教学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但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发展,教师的角色和职业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教师的分工更为具体和明确,如学术型教师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科研及学术能力较强的教师承担学术研究工作,他们将从理论角度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表达能力强、思维较为活跃、能契合学生需要的授课型教师,主要承担授课任务,除当面传授外,还可能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需要;管理型教师则主要承担辅导教师角色,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近几年,教师聘用由终身制向合同制转变、教授考评由“重科研”到“重教学”的平衡与转变、教师教学由淘汰“水课”到打造“金课”的转变等话题均引发一段时间的热议。未来,面向“云教育”方式下更为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转变,可能引发新的舆论高潮。
4.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效率,教学方式智能化转变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物联网的便利性不仅体现在民众的日常生活方面,而且已深入教育领域腹地,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教育管理等方面给我国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VR/AR教育产业现状述评及未来趋势预测》这一研究报告,曾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新技术不仅会在教育领域引发舆论热度,在其他领域也将产生较大反响。在我国教育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教学方式智能化必将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关话题很可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上升的舆情热度。
5.构建全球教育话语体系,教学理念国际化转变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众多领域日趋国际化,教育也不例外。我国政府近年来在不断增强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与教师出国学习、深造,无论是在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转变上,还是对欧美国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借鉴上,抑或是教师视野的全球化转变上,我国的教育管理和办学模式已日益呈现国际化的转变,有关“海外人才引进”“留学热”“双一流”建设等与国际化相关的话题曾引发全网热议。未来,与教育国际化息息相关的话题,极有可能持续引发公众的热议。在我国教育网络舆论环境愈发复杂的今天,我国教育部门不仅需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教育舆论的风向,还需对教育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监测,以期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网络环境中更及时、高效、合理地维护我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注释】
[1]黄卫东,洪小娟,林萍.动力学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黄卫东,洪小娟,林萍.动力学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R].2019.
[4]本刊编辑部.201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9(3):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