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传点评

(一)宣传点评

1.座谈会获媒体超高关注,全网舆论反响积极热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新闻报道始终处于高位,舆论对讲话内容、解读、各地学习情况等均予以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新闻联播等党媒央媒在重要位置开展全面报道,如《人民日报》3月19日头版刊文《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华社连续发布数十篇文章,高密度集中展现座谈会的方方面面等,形成了舆论场内关于该议题的“最强音”。同时,全国地方性媒体、相关行业自媒体密切跟进,吐露地方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的心声,使得座谈会相关信息在舆论场上持续高活跃度,助力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座谈会后,各地各系统纷纷召开研讨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舆论密集关注会后各地贯彻学习盛况,聚焦学习进展,关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业内人士讨论内容,探讨如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热舆情持续较长时间。

2.评论性内容及时跟进,舆论的正向引导效果明显

综合来看,舆论引导时效性强、重点突出,整体氛围积极健康。座谈会相关舆情在扩散过程中,主流媒体的事实性报道和评论文章几乎以同一时间进入舆论场。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3月19日头版,通稿之后紧跟时评文章《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新华社发布《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侧记》等多篇文章,增强了座谈会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舆论整体反馈积极正面。

3.融媒体创新展现形式,打造一线实践的生动样本

座谈会后,各地各系统纷纷召开研讨会学习会议精神,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动的探索。如教育部指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有关高校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其中“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共收到全国294所高校报送的325部微电影作品,运用微电影这一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图2-1-4);天津卫视《大家说理》节目推出了系列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图2-1-5),通过超星数字马院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展现了思政课的新讲法,极大提升了学生们理论学习的热情。

主流媒体深挖全国优质样本、典型课堂,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人民网官方微博在3月19日发布文章《立德树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中称:“参加座谈会的‘80后’教师徐川,他的思政课‘热销’很久,往往教室走道也‘站无虚席’。之所以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更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根源就在于徐川的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也有亲和力、针对性。”截至3月20日19时,该文章阅读量已超过24万,引发网友热议。网友“一个会开花的树”说:“我身边有很多同学都在关注这些‘网红’思政老师的课,每次看完都感慨颇多,深受启发。”再如《光明日报》文章聚焦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建武的教学经验,发文称,曲建武每天都要花3个多小时更新微信公众号,与学生在网上互动交流。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