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本科教育与期待高质量课堂需求相统一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中国高校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大批本科毕业生输入社会既提升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又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本科高校过度扩招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的圣地,在公众心目中是纯洁“象牙塔”的象征。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步走下“神坛”,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教师和学生是本科教育中的两大主体,也是决定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教师兼任教学和科研两项工作,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育人,但在现实中,高校教师与其身份职责存在错位甚至是割裂。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受教师自身职业与道德素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将科研成果当作教师考核、经费分配的最大参考指标。“身在讲台心在外”的教师将心思放在做课题、接项目、发论文、开公司上,有的在课堂应付了事,上完课就夹包走人,更有甚者逃避教学责任,将自身工作摊派给他人。例如南京大学教授梁莹被指教学态度不端正,她认为给本科生上课就是浪费时间,多次在课上接听电话,并让所带硕士生代替自己给本科生上课。有些学生对自身和学习有较高追求,但是部分课堂质量不高,成为“水课”,教师既不能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也无法引领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学生苦不堪言。因此,提升本科教师上课质量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振兴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学习存在态度不端正、要求不严格等问题。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高压下未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加之近年来高校对本科生施行“严进宽出”的管理,导致学生在脱离父母、教师的近距离管理后易过度散漫放纵。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课后打游戏追剧是普遍现象,直接后果便是部分本科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养成懒惰散漫的不良习惯。为应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出招,包括制定严格的早操、晚自习以及寝室管理规定等。部分规定确实能起到正面作用,但一些规定或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因执行方式不当,导致学生与学校矛盾扩大化,衍生为舆情事件。例如长沙理工大学在2019年3月发布的新规中要求学生在上课和晚自习时上交手机,且学校工作人员还要求学生打开手机,通过检查聊天记录、手机通话记录等方式验证是否为模型机。此举导致学生不满,认为学校已经侵犯了自身隐私权,该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本科教育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2018年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开启,此后,特别是2019年以来,相关会议与政策接力部署本科教育工作。2019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及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推进本科“质量革命”;10月,《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依旧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