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营镇志:远古—2020》简介
《五营镇志:远古—2020》这本书是由.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创作的,《五营镇志:远古—2020》共有254章节
1
《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
总 顾 问:杨耀春 顾 问:王欢祥 宋博华 赵小刚 主 任:孟三刚 副 主 任:王智军 杨俊旺 委 员:王遂成 马亚东 张 浩 王具丑 成永基 ...
2
《五营镇志》编辑部
主 编:杨俊旺 副 主 编:吴芳军 乔 鑫 徐海峰 编写成员:薛昌珍 邵新军 赵连虎 马玉堂 王 杰 闫亮文 许文龙 马满平 编 审:王广林(秦安...
3
序一
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 杨耀春 五营镇是我的故乡,十几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党的军队高级领导干部,在外锻炼、上学、工作、生活已经多半个世纪,但...
4
序二
中 共 秦 安 县 委 书 记 周 济 中共秦安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王龙强 以志呈阅,鉴往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
5
序三
中共五营镇党委书记 曹晓刚 五营镇人民政府镇长 王智军 第一部《五营镇志》编纂出版,是五营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镇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份精神财富,也是五营历...
6
凡例
一、《五营镇志》(远古—2020)编写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中...
7
目录
目 录 《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 《五营镇志》编辑部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概述 1 历史悠久 遗迹多焉 2 略阳川水 清水河焉 3 宜居宜住 兴旺生焉 4 农...
8
概述
...
9
1 历史悠久 遗迹多焉
著名诗人陈田贵有诗云:“问祖寻根大地湾,伏羲创卦有因缘。文明肇启于斯地,华夏发祥在此间。一画开天除混沌,九州兆瑞祭江山。我族史迹八千载,且去秦安溯本源”。 五营...
10
2 略阳川水 清水河焉
甘肃简称陇,由陇山而得,以陇山为座标有陇东、陇西、陇南和陇中之称,陇右即陇山以西。先秦始祖非子为部落首领时,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张家川县东)。历史上的...
11
3 宜居宜住 兴旺生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优美的诗歌,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被反复提及,很多人在感悟诗词之美的同时,可能想不到这首诗出自古城天水及周边一...
12
4 农林田园 五谷足焉
五营镇自古有丰富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资源。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清水河谷和南北两山干旱地区主要种植小麦、...
13
5 交通要塞 商贾兴焉
历史时期的清水河谷(即略阳川)口为“东连汧(阳)凤(翔)、西通临(洮)巩(昌)”的陕甘孔道,也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同时是明、清两代陕甘间的主要驿道。...
14
6 手工技艺 源远长焉
五营地区手工业生产源远流长,文化遗存繁多。早在史前时期,这里的建筑业、陶器业、手工制造业非常繁荣发达,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猪面纹彩陶壶等是中国...
15
7 五营之名 清战来焉
“略阳道”地名起始于秦汉,“马骆川”地名起始于明代,五营之名起源于清未同治年间,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地区回民起事,张家川县回民与陕西等地回民呼应攻击清朝...
16
8 文化深厚 人才出焉
五营镇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文化教育较为发达,人才辈出。历史上出生于秦安县东(略阳川)的历史名人有苻坚、李特、李雄、吕婆楼、吕光、杨腾、杨茂搜、权德舆、边周、王元...
17
9 生态长治 福荫后焉
21世纪以来,五营镇党委、镇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农业稳乡,工业强乡,科技兴乡,旅游富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小城...
18
大事记
...
19
史前时期(距今4500年前)
距今7300年至7800年前 大地湾先民制作红陶,用敷帖模制法烧制圜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深腹罐、小口壶等陶器。 距今7000年前 大地湾先民种植糜子、...
20
战国(前477—前256)
《禹贡》列为雍州之域。春秋为秦国附庸地,属雍州。战国为秦国地,属秦。秦为陇西郡(《史记》)。 西戎贵族墓建造于王家洼北坡,发现陪葬车马器、殉牲及其他青铜器、兵器...
21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
周幽王宫湦三年(前779年) 壬戌地震,略阳川水断流。...
22
秦(前221—前206)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 秦王巡陇西,诛阿育王于陇城,凿险洞于积麦崖。...
23
西汉(前206—25)
汉惠帝刘盈二年(前193年) 夏,略阳川大旱。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辖十六县,其中街泉县治今陇城镇。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全...
24
东汉(25—220)
建武八年(32年) 春,光武帝遣中郎将来歙率军劈山伐木开道,从番须、回中(今泾川县、华亭县)奇袭略阳道故城(今五营乡蔡河村西),斩隗嚣守将金梁于野战坡(今陇城镇...
25
三国(220—280)
黄初二年(221年) 从天水郡分置广魏郡,略阳县属广魏郡所辖。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 春,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今陇城一带),蜀军战败,街亭失守。...
26
西晋十六国(265—317)
元康八年(298年) 略阳等六郡饥荒,百姓数万户逃荒,就食于汉中,流民推李特为首领起义,占广汉(今四川广汉市),太安元年(302年),李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
27
东晋(317—420)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 后赵石虎屠略阳民五千人,氐王苻洪、羌酋姚弋仲降石虎。 升平三年(359年)三月 前秦平羌护军高离占据略阳县,秦州刺史啖铁征讨,平息叛乱...
28
南北朝(420—589)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 改略阳县为陇城县,移治陇城。属略阳郡管辖。隋为陇城县(旧曰略阳,置略阳郡。开皇三年郡废,改曰河阳。六年,改曰陇城)、成纪县,属天水...
29
唐(618—907)
唐为陇城县(高祖武德元年取地,二年,以县置文州。八年,州废。太宗贞观三年置长川县。六年省入焉)、成纪县地,属陇右道秦州天水郡。 高祖武德二年(619年) 以陇城...
30
五代(907—960)
后梁末帝贞明元年(915年) 前蜀王健占据陇城。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 陇城归后唐。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 复置陇城县,县治南移归化镇。 后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