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序三

中共五营镇党委书记 曹晓刚

五营镇人民政府镇长 王智军

第一部《五营镇志》编纂出版,是五营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镇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份精神财富,也是五营历史上一件喜事、盛事!

《五营镇志》的编纂工作,是在中共秦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起步的。五营镇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镇志编纂工作,从2009年起在五营乡党委原书记王义瑞、镇党委原书记任晓东,原乡长汪元祥、魏胜昌和五营中学原党支部书记薛昌珍的领导组织下就开始志书资料的征集整理和文献查阅工作,到2019年12月底决定启动《五营镇志》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同时成立“五营镇《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聘请五营籍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杨耀春将军任编纂委员会总顾问,聘请五营籍甘肃建投原董事长、甘肃省政府原参事王欢祥和五营籍天水市政协原副主席宋博华,五营籍兰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刚为顾问。聘请五营籍兰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杨俊旺为主编。2020年1月,《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编辑部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编志人员抢抓时间,认真工作,完成了《五营镇志》的编纂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关心、指导与审定,也得到了广大五营人和在全国各地的五营籍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谨代表中共五营镇党委、镇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营镇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一个人口大镇、文化大镇,又是一个历史名镇。闻名遐迩的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就位于镇政府驻地,具有八千年时空的大地湾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悠久深远的影响。

五营地区在远古时代,是渭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村落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令人惊叹的城镇化格局。先民们在这里渔猎、耕耘了数千数万年,创制了各种在当时堪为先进的石器、陶器、骨器等,发展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建筑业等,烧制细巧精美的陶器,建造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的殿堂,反映出那时五营先民已经具有了空前的人类文明。众多史料指向西汉时期古略阳道,该道机构所在地就在今天的蔡河村。略阳道是汉代专管氐族事务的行政区(相当于今民族县)。上世纪70年代陈峡村出土的唐代铜镜、蔡河村出土的刻有“蜀”字的三国时期战剑,有力地佐证了五营在盛唐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历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勤劳、善良、智慧的五营人民生生不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五营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但哺育了勤劳善良的人民,更为祖国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我们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地理、社会和风俗等方面加以系统的整理和科学的分析,以利于我们及子孙后代对家乡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唤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近年来,五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山一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安排,把生态综合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造福后代”的重要举措。围绕构筑绿色屏障、建设美丽五营的目标,通过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利用五营历史资源、地域特色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加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因而,修好一部《五营镇志》是经济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彪炳史册的积功积德之举!

五营是一个素有历史传统和悠久文化的乡镇。我们这次立志,本着对“历史负责、求实存真、修志为用”的原则,秉笔直书;力求突出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依托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五营镇志》全面准确、科学完整。

存史立志,继往开来。希望这部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五营镇历史上的首部《五营镇志》,成为一部具有科学价值的、信实可靠的志书,发挥“存史、教化、资政”的积极作用,为桑梓增光添彩!为广大五营人民留下一本珍贵的史实性志书。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