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堡

第六节 古堡

三层堡 位于五营镇胜利村(原王家寨子)山顶空旷之地,地处西部清水河下游南麓浅山区,与莲花镇相接壤。村内有王家寨子、龙瓜地、刘家湾3个自然村。王家寨子,因村中三层堡得名,三层堡者,乃用土夯筑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也。据老者忆之,三层堡始建于清中期,时天下政局不稳,灾荒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匪患猖獗,农民无法安居乐业,兴隆村中王姓族长为自保平安,率其族人及村中外姓之众筑土为石,依兴隆山梁峁挖壕沟,筑城堡,自发修建此堡,用于防御土匪、回民反清起事。

俯观此堡,呈上中下三层同心圆结构,每层有门相通,外层堡墙用土夯筑而成,墙基宽一丈半,顶宽半丈,高约两丈,其断面呈梯形。第一层就是现在的堡门外面的一圈,实为半个圈,东面是戏搂,北面是堆放柴草的场所,南面、西面是城壕,宽约三丈,最深处距二层民房的城墙四五丈高,低处也有两三丈深,人马难以接近。第二层是居民房,大约有三四十间,大户人家有两间,小户一间,一般贫苦人家没有。第三层,也就是最高的一层,面积整一亩,建有白马大王的庙宇,乃敬神和祭祀之所。来敌侵犯之时,守堡之众在堡墙与之周旋。三层堡所在兴隆山是清水河域的海拔高点,站立堡上,环顾四下,两省(甘肃、宁夏)三地(平凉、天水、固原)四县(秦安、张家川、庄浪、静宁)尽收眼底,山峦起伏,清水河波光潋滟,似一条玉带缠绕脚下,四季景色各异,蔚为壮观。

同治二年(1863年)爆发了回族历史上空前大规模的起事,回军扑至三层堡时,王家寨子及周围村寨逃难之人畜尽数入堡,坚壁清野,老妇幼躲藏堡中,青壮年坚守寨墙,弩石火炮具备,静待回军来犯。此堡孤悬天外,居高临下,城壕亦有三四丈之阔,易守难攻,堡内惟闭门坚守,回军连攻三天三夜伤亡惨重,未能攻下。据传说,回军中有眼睛明亮之将好似看到,城墙上有一白衣白马将士来回游走,心想此堡既有神力护佑,凡人是无法攻破的,即令收兵退去。王家寨子民众免受生灵涂炭,三层堡声名远扬,在清水河流域家喻户晓。光绪年间,村民迁出堡外,依兴隆山而居。时光更迭,光阴荏苒,虽经民国及解放战争,偏居一隅的胜利村竟未受战火纷扰,百姓安居乐业,寺庙、学堂随之迁到现址。三层堡自建立以来,一直保护完整,1958年“大跃进”时期、破“四旧”以及“文革”时期遭受连续的人为破坏,现在仅存的现状比原状要矮2~3米。三层堡作为斑驳的历史遗痕,防御功用已然废驰,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已是断垣残壁,依然矗立在兴隆山巅,依稀承载着胜利村的历史,如今三层平台变成良田,养育着他曾经护佑的子孙。

新堡子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清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陕甘宁回民发动反清起事,兵匪盗贼横行,当时,青海、宁夏及河洲的土匪经常骚扰袭击陇东南地区,清水河、葫芦河一带常遭劫难。土匪烧杀劫掠,大乱之时,天地间,人如蝼蚁微乎如粟,清水河一带纷纷修起了屏堡自卫。新堡子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三月十日,是清水河流域唯一由官方出资筹建,用特殊加工的土质夯筑而成的。堡子呈正方形,四角有炮台和瞭望塔,有东城门西城门,西门属备用门,东城门有三道门,二道铁门,最里面的一道门是木门。当时的东城门高大气派,门前有护城河。城墙的高度达六七米高,厚度将近四米之宽,雄伟坚固,如嘉峪关矗立平漠一样雄伟壮观。因区别于其他原有的堡子,人们习惯上称其名为新堡子。新堡子是一座集村庄和防御为一体的堡子——是典型的以城为堡的堡子,是城和堡的结合。新堡子地处略阳川与薛李川交汇的河谷地带,东边与陇城毗邻,南面有陈家峡、苏家峡,北临清水河,西边是气势恢宏的龙头山,方圆居住着薛李庄、蔡家河庄、宋家庄、麻家沟、杨家新院等村,淳朴善良的人们祖居这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这片肥田沃土足够先民们安居乐业。据当地老人讲,曾在一个冬夜里,有一小股土匪,悄悄摸过护城河,来到堡子门前,三道城门固若金汤,根本无法逾越,土匪们想到了凿城墙,结果凿了一夜,连一米的长度都未达到,只有乘着天色未亮灰溜溜地逃走。新堡子城墙在清水河流域几十个堡子中是筑墙最厚、筑法最讲究,墙体最坚固,筑城面积最大的堡子。1959年秋天,略阳川一带遭遇雨涝灾害,苏家峡大坝决堤,山洪淹没了薛李川的整个田园村庄,肆虐的洪水如猛兽般冲进新堡子,顷刻之间,水和屋檐一样高,很多房屋倒塌,薛李川变成了一片汪洋,然而堡子泰然处之,城墙仍完好无损。新堡子因其位于一水二川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城墙内拥有堡子和村落的双重功能,既能防御外来侵略,又能安居乐业,在清末民初时期,陇城及新堡子周围的有些地主富户和读书人家就优先选择住进了堡子里。所以,到目前,村子里有许多姓都是从陇城、蔡河宋家、薛李等村迁移来的。

新堡子现在部分西城墙、南城墙还在,它见证了清朝末年清廷软弱无能,老百姓自己保护自己的一段悲壮历史。

魏山堡子 在五营镇魏山村的北面,“窑湾地”最高处,有个“魏家堡子”旧址,过去应该叫“胡家堡子”。在清朝中后期,遇到战乱,胡、钱、魏、康四姓人合住在此避乱,到现在堡中还有破碎的瓦片、砖块等,倒塌的墙壁上还有当时做饭时留下的烟道。

胡家梁,顾名思义,胡氏人最早居住之梁。李家窑住着姓李的人,到后来,李氏人搬到现在的中山镇后沟村。胡氏人有部分搬到五营镇的马小村,留着一户人家,居住在现在的钱家庄,于二十年前消失。魏氏人于清朝中期由汪河、王洼村一带搬来,到现在还有人将汪河村旁的清水河转弯处叫魏家河湾。魏氏人搬来后和钱氏人住在一起,位于现在的魏山村窑湾地,后来因山体滑坡,钱氏人搬到现在的钱家庄居住,魏氏人搬到现在的魏山村居住。这就是胡家堡子为胡、钱、魏、康四姓人共建的缘由。此堡子和胜利村的王家堡子有所不同,王家堡子到现在大致轮廓还在,分上、中、下三层,又叫“三层堡”,而胡家堡子是一个被攻破的堡子,已不是三层堡,只剩下最底处一层了!胡家堡子是何时被攻破的?现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还知道这段故事:在胡家堡子进行过一场小规模的保卫战。为了平息回民起事,左宗棠在当地成立了地方汉民武装组织——“神团”。当地的“神团”训练营设在莲花镇,“神团”中挑选的全是当地身体壮实、手脚快活的年轻汉子,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军训,“神团”成员均能熟练使用大刀、长矛、弓箭、铡刀等兵器,更懂得一定程度的黑火药爆破技术,一上战场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最厉害的当说“神团十三勇士”,他们在张家川的马家堡一战打出了名声,使回军受到重创,叛军调来大部队复仇,叛军派兵侦查到“十三勇士”带领小部分人马驻扎在胡家堡,于是快速将胡家堡团团围住,攻打了一天一夜,“神团十三勇士”毫发未损。被激怒的叛军头目一声令下:“血洗胡家堡,一个活口也不留”!便开始四面进攻,“十三勇士”带着小队人马在堡上反击,用石头砸,用弓箭射,从上午一直打到傍晚。由于叛军人多,石头也用完了,弓箭也用完了,手中只有大刀、长矛、铡刀等兵器,最后叛军还是攻破了堡子,全部涌了进去,将勇士们全部包围,“十三勇士”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明白已无生路可言,将提前安装好的黑火药点燃,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堡子四面倒塌,“十三勇士”和叛军们全部埋在了土里,无一生还。

硝烟散去,魏家堡子已踪迹全无,但他所留下来的一段历史依稀还在这里。

王洼堡 在清水河畔,王洼村北山,一眼就能看见矗立在村西头的王洼堡子。王洼堡由王洼村、徐洼村、汪河村、贺山村4个自然村村民所筑。同治年间(约1862年),莲花回民穆生华在杨家店子洪治城称“平南王”,配合张家川县李家山上的李德仓树起了“抗清复明”的大旗,沿川烧杀抢夺。村民们坚壁清野,与回军对垒,筑城池、建堡垒。民国元年,河南白朗经过清水河流域,多次攻堡垒未开。目前尚有城东墙保存完好。

三层堡门

冯家堡城墙

三层堡

冯家堡

魏家堡

王洼堡

新堡子

领导、专家、学者为大地湾遗址题字

段文杰 敦煌研究院院长

吕济民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

周巍峙 文化部部长

周南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伍绍祖 国家体委主任

杨耀春 甘肃省军区副政委

张文彬 国家文物局局长

贾平凹 著名作家

【注释】

[1]注:括号内为器物所在位置及器物编号,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