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学教育
(一)中学教育概况
解放初,五营上初中的学生有的要到外地去读书,如去秦安、清水就读,当时能上起初中的学生就是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情况尚好的。五六十年代每个村读初中的只有几人,读高中的人数更少,当时就读秦安一中的有冯积源、杨发源、杨天喜、杨高荣,后来他们成为五营镇解放后的第一批老大学生。
1958年,在五营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秦安县第五中学,五营乡有了中学教育。此后政府兴办民办小学,1964年后各村办起耕读小学。1966年,小学停课闹革命,耕读小学停办,学龄儿童入学率一度下降。1968年,公办小学下放到生产队,改为民办,公办小学教师各回本大队小学任教。1969年各完小附设初中班,在校舍、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办起了五营公社“五七中学”、薛李“五七中学”、蔡河“五七中学”、罗湾“五七中学”、袁庄“五七中学”、东方红“五七中学”(原海慧小学)等六所附设中学。迫于办学实力,七十年代除五营中学(初中高中中学)外,蔡河中学、袁庄中学是七年制的初级中学,蔡河中学的学生来自王店、薛李、赵王、麻沟、王家北坡、蔡河等村,腰庄中学的学生来自杨山、王家阴洼、王家阳洼等村。1979年由初中改为小学。
1979年秦安县五营教育工会全体会员合影 图片来自秦安二中退休高级教师邵慕尧
第一排 张同太 边 疆 邵述尧 张 凡 邵慕尧 冯兆岐 薛去仇 卢蕊蕊
第二排 赵月进 王自有 高维和 赵学义 郝具魁 张其勋 罗 辉 宋 华 高增太
第三排 王继文 张忠贵 汪涌泉 魏进昌 逯全义 赵自勉 张 明 张进仓
第四排 张同和 胡积生 杨德禄 刘元太 王纯煜 王万录 石秉忠 王喜忠
在此阶段,在五营学区从事教学的老师主要有:邵慕尧、冯兆岐、王自有、张同太、邵述尧、张凡、邵慕尧、卢蕊蕊、赵月进、郝具魁、张其勋、宋华、高增太、王继文、张忠贵、汪涌泉、魏进昌、逯全义、赵自勉、张进仓、张同和、胡积生、杨德禄、刘元太、张纯玉、王万录、石秉忠等。
1980年五营乡、陇城乡、中山乡的高中部合到驻地蔡河村的县属完全高中秦安四中(含初中部)。
1987年,明确乡、村一级办教育的主体责任,各乡成立教育委员会统筹全乡中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理念,动员各村群众集资办学,利用义务教育经费附加和争取到的各级教育投入,鼓励各村投工投料,改建、扩建、维修了几乎所有的小学村学。在“两基”工程(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施中,校舍及教学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2000年,五营乡义务教育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6年后,按照《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至2009年,五营乡辖区内共有32所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22所,初级小学5所,教学点3个。
秦安县第四中学是五营境内的县属完全独立中学,位于乱谷堆宋家卧牛坪脚下,占地27亩,总建筑面积6166平方米,2008年有教职工106人,在校学生1700名,其中女生902人,共24个教学班。
五营初级中学位于邵家店西端,占地11.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生源覆盖25个村,服务人口3万人。2008年有教职工79人,其中女教师24人,中共党员9人,在校学生1288人,其中女生625人,共设有21个教学班。
五营乡属各类小学占地共98.6亩,总建筑面积14912平方米,2000年在校学生5017名,其中女生2439人。共152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30个班,二年级30个班,三年级29个班,四年级28个班,五年级25个班,六年级10个班。共有教职工197人,其中女教师41名,有代课教师19人,以工代教人员4人,有中共党员1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21人,大专64人,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4人,小学一级教师79人,小学二级教师4人。
(二)五营初级中学
五营初级中学是一所独立初级中学,学校坐落于清水河南岸邵店村村西,东距历史悠久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约200米。门临蔡莲公路,背靠略阳川水。校园布局呈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7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04平方米,生源覆盖24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建有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166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两栋,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建有办公用平房35间以及锅炉房等附属建筑。设有多媒体教室1间,配备有计算机、投影仪、展台等相关教学设施;微机室1间;生化仪器室1间;物理仪器室1间;图书室1间及实验室2间。实验仪器配备达到初中三类标准,拥有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接收设备,建有校园宽带网。
截至2009年,五营中学在校生1580人,其中女生764人。教职工77名,其中女教师23人。教职工中达到本科学历的有25人,有中学高级教师2名,中学一级教师19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名,市园丁2名,县园丁3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中共党员9人。
1997年8月,五营中学被秦安县政府命名为“管理质量优胜学校”;1999年3月被五营乡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01年11月被天水市教育局评为“全市初中毕业会考优胜学校”;2005年被五营乡党委、乡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五营乡党委、乡政府授予“平安和谐校园”称号。
1.校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57年,为五营乡小学附设“戴帽子”初中班。1958年9月改设为秦安县五中,校长先后为白占文、蔡芝清。1961年,县五中与县六中(原陇城镇小学初中班)合并为秦安县第四中学,校址迁至蔡河村,本校为五营小学。1968年12月,五营小学与秦安四中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址在五营中学现址。1969年4月更名为五营公社“五七”中学。1972年10月,恢复秦安县第四中学校名。1975年8月,改名为五营中学,属五营公社管理。1980年秦安县四中在蔡河村原址恢复建制,五营中学高中部迁出,学校建制为初级中学。1985年,学校更名为“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至今。
1968年12月以来,曾任校长(“文革”中为革委会主任)的有:成克敏、白占文、蔡芝清、杨旭辉、王自有、封富昌、郝具魁、逯振太、钱长家、郝具魁、刘耀武(1980.08—1982.08)、张忠贵(1982.08—1984.08)、王缙(1984.08—1991.08)、王维新(1991.08—2002.09)、宋奋太(2002.09—2008.04)、赵彦红(2008.04—2013.03)、吕军林(2013.03—2015.08)、闫光明(2015.08—现在)等,先后任副校长(“文革”中为革委会副主任)的有:王自有、杨旭辉、王之杰、张忠贵、张同太、宋玉璞、缑克喜、康永忠、邵满贵等。先后任教导主任的有王万录、宋玉璞、薛昌珍等。2002年11月,成立五营中学党支部,书记为薛昌珍。
1979年五营中学高二理科1班毕业照 图片由邵小玲提供
2.管理体制
1958年,秦安县五中旧县政府文教科和五营公社党委的双重领导。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成立进驻学校,“五七中学”(1972年10月恢复四中名称)实行工农兵管理。1975年8月,五营中学由五营公社管理。1978年归县文教局管理。1987年成立五营乡教育委员会,五营初级中学实行县乡共管,以乡管为主的体制。2005年实行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五营初级中学归县教体局管理。
学校内部管理,“文革”前设校长,下设教导处、总务处。1968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下设政工组、教育革命组、后勤组。1978年取消学校革委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年以后,实行校长负责制,五营初级中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1名,教导主任1名。1998年后,设校长1名,设副校长2名,设教导主任1名,设总务主任1名。2002年设立五营中学党支部。1968年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小学学制5年,初中学制2年,高中学制2年;1978年,初中学制为3年,高中仍为2年;1981年至今初中学制一直为3年制。
3.政治思想教育
1957年,遵照毛主席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学校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和综合素质教育。1958年以后,学校落实“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政治课中增加了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8年以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1980年,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1982年以后,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985年以后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至2008年,历年共评“三好学生”102名,“优秀学生干部”41名。2000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落实精神,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及“八荣八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升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创办黑板报、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4.教务教学管理
(1)课程设置
1958年,初一年级主要开设语文、算术、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地理、植物、外语、手工劳动、农基、体育、音乐、图画;初二年级算术分设为代数、几何,开设动物(不再设植物),增加物理;初三年级增设化学、生理卫生,世界历史(不再设中国历史)。文革中,废除了外语课,开设毛泽东著作。1981年以后,初一设政治、语文、外语、体育、音乐、美术、数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植物;初二另设代数、几何、物理、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动物;初三增设化学、生理卫生。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一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中国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初二年级增设物理,初三年级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世界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同时,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各年级开设地方历史、地理课和实践活动课。
(2)教学组织
20世纪50年代以来采用原苏联凯洛夫“五步教学法”,即课堂教学环节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1977年以后,开展教学改革,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精讲多练,开辟第二课堂,推广实验教学,并尝试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2000年以后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行新课改。新课改重在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强调教师对教材的重新组织和发掘,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5.教师队伍建设
获得省园丁奖的有王继清(1989年);市园丁奖有康永忠(2002年)、钱贵玺(2001年);县园丁奖有赵发旺(2003年)、张宝霞(2007年)、赵小红(2008年);获市级骨干教师的有薛东贵(2001年)、薛昌珍(2002年)、缑克喜(200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