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古发掘

二、考古发掘

2009年8月,秦安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盗墓案,收缴被盗战国时期车马上的装饰品文物80余件。2009年8月至201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所在范围进行了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30座,其中26座被盗。发掘清理战国墓葬3座,出土器物有铜器、陶器等,其中绝大多数为车马器,次为容器、装饰品等。2号墓马车保存较好,发掘出完整的车乘(马骨+车),文物共计160余件。车衡长1.3米、辕长3.2米,其中辀首至车厢前部分长1.7米。车辕有辀首、辀尾,车辕直径0.11米。北侧和南侧各有车轮,但大小不一,可以辨识出的辐条分别为19根、24根。车轴直径为0.1米。车厢平面呈圆,整车铜饰完整无缺。

发掘的3座墓葬均位于老爷头山南坡台地上,第①层:耕土层,厚约0.3米。土质松散,呈浅褐色,内含大量的植物根茎。第②层:扰土层,厚约3.2米。土质较硬,呈黄褐色,内含较多的植物根系及草木灰烬。第③层:垆土层,厚约0.6米。第③层下为黄色生土。墓葬形制,M1为竖穴偏洞室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为竖穴土圹,开口距地表2~2.4米、深3.9米。其中1号墓初步判断墓主人为女性,年龄在25岁~30岁,从墓室被盗后残存痕迹观察可知葬具为木棺。在盗洞中出土陶珠、玛瑙珠、金带饰、铜带钩等,在车马坑和墓室中出土铜壶、陶单耳罐、铜铃、铜车马器等。2号墓发现人骨一具,仰身屈肢葬,初步判断为男性。车马坑中随葬一完整马车,整车青铜装饰完整,车厢前有长方形铜饰,后有戈形铜饰。3号墓车马坑内原葬木质车2辆,均为单辕车。由于盗掘的严重破坏,车厢体已荡然无存。

从1号墓中出土了一个高40厘米的铜壶,铜壶上镶着绿松石,表面有十条突兀而起的棱型,它的价值很高。铜壶应是一种酒器,用来装酒。在当时陶器是应用最广泛的用具,青铜器一般都是用作礼仪、祭祀之类的场合,生活中并不常用。在战国时期,陪葬物为青铜器的,多是贵族王室,寻常百姓人家多是以陶器为陪葬品,青铜器很少。

发掘中发现,在1号墓葬中,除铜壶之外,还留着一个铜壶的印子,这两个铜壶相距很近,铜壶被藏在墙后面。王家洼墓地发掘的10座墓葬中,其中三座有人骨。从新石器时期就出现的屈肢葬也出现在这里。“屈肢葬在甘肃境内许多古文化类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它最兴盛的时期在东周时期。在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秦人墓葬中,这种葬式也被庶民大众所普遍采用,其特点是,不论仰身还是侧身,死者躯体都呈蜷曲状,大腿前屈,小腿后屈,蜷曲特甚者,大腿面紧贴腹部,脚后跟紧靠臀部。这是一种入殓时用强力故意造成的姿态。”

《甘肃通史·先秦卷》说,关于屈肢葬的宗教含义,研究者做过多种解释,有胎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恢复生命的初始状态,即在母腹中的姿势,以象征死亡向再生回归;有睡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处于睡眠休息的自然状态,以表示死亡是一种舒适的长憩;有奴姿说,认为意在使死者保持奴隶的卑屈状态,以表示在冥世中人将恭顺事主等。

王家洼战国墓2号墓室

在2号墓有一具人骨。这具人骨被判断为男性年轻人。“墓主人大概是弱冠年龄。”这个墓葬里陪葬品达到了几百件,铺在年轻男子身上的装饰品从头铺到了脚,文物数量居发掘的10座墓葬之首。其中,有刀、铜戈及一套没有了弓的弓箭。从墓葬判断该男子可能是戎族的王子或是骁勇的戎族贵族,在几千年前,在那一场与秦人的激战中,或许这个身背弓箭的年轻的戎族斗士,挥着刀戈,刀戈所到之处,鲜血飞溅,但最后,这个擅长使用戈、盾的勇猛之人也倒在秦军的刀剑之下,后来,在这个年轻戎人勇士下葬时,随同殉葬的还有他的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的护卫狗,这个忠诚的牲畜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保护他的主人。与2号墓葬紧邻的3号墓葬是已发掘的10座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仅陪葬品中就有两辆马车。

1、2、3号三座墓葬中都发现了马车,从资料看,3号墓的马车装饰品最为华丽。这种马车一般是单人或者两人乘坐的,应该是用于日常生活而非战车。马匹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秦人的祖先非子就以会养马而闻名,传说周穆王西游见王母时,就是由秦人的祖先给赶的车。至于马车,它不仅是人们日常代步运输工具,更是构成军事实力的基本要素。马与车都是贵族显示身份、炫耀权势地位的重要标志。贵族不论爵位高低,出门总离不开车马,爵级越高,随从马车越多越豪华,甚至他们死后都要在墓地殉葬数量不等的马车,以期在另一个世界里使用。王家洼墓群是戎族的王子或戎族贵族之墓。

王家洼墓地曾入围“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