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饰

一、服饰

清末至民国,当地人普遍穿自织自染的藏蓝煮青土布,俗称老布。穿洋布者很少,富有的人穿绸缎、皮袄。服装款式较固定。

汗褂子 男子穿的单衫叫汗褟子或汗褂子,立式圆领,对襟,五至七枚布扣。裤子为大裆,宽裤腰,裤口窄小。

衮身子 棉衣式样和单衣相同,较薄者适宜春秋季常穿,叫衮身子,棉厚者深冬时穿,叫裹肚子,配穿棉裤。寒冬最冷时男子往往用布巾或麻绳束于腰间作为腰带。

大襟 女性衣服多为偏襟,俗称大襟,扣系于腑下及颈侧。除庆典礼仪外一般不穿裙子。

袍子 旧时有身份的人的一种穿着,配以马褂,戴小帽,穿圆口布鞋,是很体面的装束。

隔肚子 女性穿的贴身衣物叫隔肚子,一般做成桃形,下面及边缘可刺绣花朵图案,中间常设一兜,可存放私密贵重物什,上有两带系于后脖颈,侧有两带系于腰后,兜肚用料少,面料多用绸缎,色彩艳丽,是女性最美的装饰物。

缠腰儿 男子贴身常穿,俗称满腰转,用土布做成围于腰间,上有满腰贯的物兜。

毡毡帽 冬天戴的毛织物帽子

火车头 冬天戴的绵帽子

草帽 夏天戴的草编帽子,平素戴小帽。

毛耳朵 男子冬季戴暖耳朵的用品,也叫毛耳朵。

袖筒 女人和孩子为暖手用的棉筒。

布袜和毛袜 穿的袜子有布袜和毛袜,袜子做有很结实的袜底和袜后跟,既保暖又耐穿。

毛练子 男子冬天缠在小腿上的毛线织物。

裹脚 女人小脚绑很长的带子,叫裹脚。

布鞋 男式多圆口;女式有绣花,也叫绣鞋。

麻鞋 是用本色或白色麻绳做的鞋,二十世纪前夏天常穿的一种鞋。

刘海 女子束长辫,一般额前梳成的发型。

辫子 头发在脑后编成辫子,垂于身后,平时也可将辫子置于胸前,辫根别发卡,辫稍用红头绳扎紧,也可饰以绸花。

发髻(纂纂) 婚后妇女的辫子盘起挽成的发型,用青丝网套扎紧,突于脑后。成年男人清末时留辫子,剪掉辫子脑后仍保留一方块头发,形成一种特殊的发型。

耳环 当时居家常见的饰物,材质多为金银,做成多种样子吊在耳坠处。

银项圈 大多为儿童戴的银圈,或锁链。

还有男子用的玛瑙烟嘴、铜烟锅、皮烟荷包,天然石头眼镜等。

解放以后,洋布逐渐代替了土布,中山装和军便服等军人穿的服装款式开始流行,老年人仍穿大襟衣、大裆裤。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款式不断更新,各种西装、西裤、休闲装款式繁多,色彩多样,青年人追求时装,服装已不再仅仅是保暖遮体的工具,成为人们装点生活、丰富生活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