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工业
清水河流域上古时代制陶业、建筑业十分发达。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和房屋遗址以及石纺轮等工具。五营镇域内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砖瓦、唐宋时期的铜器等。
屋脊兽
元明清以来至近代,当地陶瓦烧制业、土布纺织印染业、粮油加工业、铁器加工业、土木建筑业、食品加工业、木器加工业、竹木草编织业等手工业发展趋于成熟。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形式表现为个体、家族手工作坊,其手艺技术多以祖孙师徒传承为主,生产规模有限,主要以满足周围地区人们生活需要为目的。凡人们生活必需的物品诸如木质家具、竹木器、陶瓦器、铁器、金银器以及服饰、食品等除少量可以自制外,大部分都由作坊生产。
官帽盒
官帽
神柱堂
窑烧业 从出土文物看,自距今约8000年至4800年的漫长年代中大地湾文化的“四个时期”都有不同特征的陶器及其所代表的制陶工艺和窑烧技术。已发掘出土的红陶碗、罐、钵和人头形器及彩陶瓶、三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尊形器和圜底器等,显示出其生产方式有手捏制、敷贴模制和轮制三种。陶器上有绳纹、线条、乳钉、凸凹弦、宽带、弧形、三角、勾叶及鱼、鸟、蛙等写实彩纹,并有圆点、条线、弧形组成的几何图形,有黑、白、紫、朱色等彩绘,说明当时制陶已很重视艺术装饰。出土的许多窑址表明当时制陶业的规模相当惊人。秦汉以来,生产的陶器除生活用具外尚有各种动物和人的陶俑以及铃铛、釉奁等装饰品。明清以来制陶业已广泛普及,生产的生活用器有瓦盆、罐、坛、碗等,建筑用品有瓦、脊兽、桶瓦、滴水、青砖、雕像砖、瓦桶子、花盆、砖瓦等。
陶器原料为红粘土,早期燃料主要是木炭和小麦玉米秸秆等。解放前后,闫沟村寇师传承古城康坡村的窑烧技术,在当地比较有名。近年来,寇师后人及大地湾工作人员等继承传统手艺烧制大地湾彩陶纪念品,虽然规模小,但技术在逐步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乡建设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大和提高,建筑用砖瓦的用量需求很大,当地许多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烧制青瓦和红砖,传统的窑烧和泥瓦工艺正在衰落,瓦制用器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纺织印染及服装加工业 五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雁掌坪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6000年的陶纺轮。清末至民国,当地人们穿着用的布料全是棉织和麻织品,由手工纺织而成,俗称土布。民国31年,庆阳人史建贵来到张塬、邵店、杨家新院等村传授纺织手艺,制作机梁,用棉线、有色毛线按一定图案织成长4尺宽2尺的马褥子(又叫马搭链),作马鞍坐垫。
砂锅子
火盆
风匣
十六两秤
传统的纺织器具为木制纺车和织机。常用手摇式纺车,纺线材料为棉花、胡麻毛、麻叶、羊毛等。最简便的是用一个纺锤纺线,纺线人直立,将纺锤悬吊在空中,一手提线锤一手拨动线锤,线锤旋转纺线。织机为台式,由机架,梭子、织刀等组成。先将纬线固定在机架上,由梭子穿引经线,用织刀将经线砸紧。纺织的土布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旧时纺线织布多是家庭式作业,而印染则是作坊式。清水河流域有许多有名的染坊,比如赵宋村的、薛李村的染坊等。
毡匠 毛毛匠 胜利村王致和提供
染坊用大染缸调颜料,将布料在颜料中沸煮,加入其他配料,染的布料不褪色。土布染的颜色以毛蓝、藏青等居多。传统的纺织印染技术逐渐失传,如今自织自染的土布难得一见。偶尔有老年人合麻绳、织粮口袋的,仍可以看到老式纺织的一些影子。旧时有用羊毛擀成毛毡的手艺,俗称这种手艺人为毛毛匠。1978年,五营乡成立了红星针织厂,主要是机械编织毛衣、毛裤、毛袜等。
大地湾出土的骨针、骨锥证明了当地缝纫服装的历史至少在8000年之前。古代缝纫均为手工,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衣服基本上由家庭妇女自己缝制,针线活是妇女最基本的手艺。街上有几个有名的裁缝师傅,但多做的是普通人做不来的活,比如皮袄、大衣等。缝纫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妇女缝制衣物的效率,八十年代,缝纫机是新媳妇必不可少的陪嫁品。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穿得漂亮一些,不再满足于自己缝补,一时间裁缝铺大街小巷鳞次栉比,个体的服装加工业繁荣一时,各钟光滑耐穿渐的纤维布料渐代替了棉布。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追求名牌服饰,有经济能力购买成品衣,个体裁缝也逐渐淡出。
粮油加工业 大地湾一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粮食和油料的地方,粮食加工的历史非常早。清未民初以来,磨面主要仍以家庭手推磨为工具。手推石磨的需求也带动了采石业,石匠也是当时较热门的手艺人。一般家庭用以磨面的石磨盘直经约1米,磨扇上下两合,凿有磨棱,中心以木轴(俗称磨蹄)相连,将木制扶手用绳子别在磨扇周边,两人推磨,也可栓驴推磨。碾米用石碾子。加工能力较强的是水磨磨坊。用木料打制磨轮,直径约3米,引渠水至磨轮上的水斗,水力冲击磨轮转动,传动轴带动石磨盘。磨轮有立式的,称立轮磨,横式的,称平轮磨。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营镇尚有水磨11爿。有蔡河立轮礳、王沟立轮礳、鱼尾沟上礳、下礳。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及其支流沿岸,经营方式是粮食来料加工。七十年代后,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机械磨面机在农村使用,后发展为电动面粉机,粮食加工进入现代化时期。传统的家庭手推磨、水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平轮水磨
手磨
传统榨油坊加工胡麻、油菜籽的方式是:先将胡麻炒干、捣碎(可用牛等牲畜踩烂),然后倒入石槽,用石磨盘挤压来榨油。采用杠杆原理,在屋梁上悬挂横木(俗称榨杆),一头系上石盘,另一头系石碌碡发力。加工速度较慢,出油率较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机械榨油机在当地推广,从柴油机动力到电动力,榨油机几经更新。新世纪以来村庄磨坊和油坊都是个体经营,来料加工兼出售、兑换成品油、面粉,满足了不同群众的生活需求。
金属器具加工业 传统的金属器具加工从业人员有铁匠、银匠、焊匠。铁匠主要从事农业和生活用铁制工具,诸如镢头、羊镐、坎头镘、镰刀、铡刀、菜刀、锄头、斧头、铲子、火钳、铁链、门关等的制造。采用传统的煅烧打制法,人力锻打,萃火取钢。银匠从事金银手饰的制作。一般工序是熔银、浇铸、锻打、造型、打磨等,常制作的金银饰品有手镯,戒指、项链、簪子、耳环等。焊匠主要从事铜器等的焊接。旧式焊接主要是锡焊,加热焊枪,将焊锡烙在器物裂缝或接头处。五营镇崔窑、乱谷堆宋家、崔家河的崔师、宋师是当时的有名铁匠。随着现代机械生产的发展,传统的铁匠、银匠、焊匠越来越少,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也濒临失传。
食品制作业 在五营地区有一定历史的食品加工业包括点制豆腐,加工粉条,酿造食醋、黄酒、煎炸油食(果子)等等,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制作,甚至是家庭自制自用。清水河流域用传统手艺制作的豆腐,食醋,至今仍在全县有名。手工点制的豆腐既柔软又滑嫩,酿造的食醋醇香味浓,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编织业
豆腐坊
草编 小麦秸秆编织成的麦辫,可缝制凉帽以及制作各种工艺品。玉米棒子皮编织的茶垫等工艺品,或用硫黄熏白或染成各种颜色,美观实用,远销各地。1975年,五营乡成立了草编厂,收购家庭妇女编织的茶垫,统一销售,贸易规模最大时每年收购茶垫数万件,创造经济收入50多万元。编织麦辫是当地农村家庭妇女的主要手工劳动和副业收入。
竹编 用山竹篾编织家用竹具在五营一带曾经十分盛行,编织的籓笼、驮笼、背篼、筛子、簸箕、笊子、竹席等俗称山货,在集市上有固定的市场,竹蔑器具也是农民家庭传统的生活生产必需品。从事竹器编织业也是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竹编在五营镇生产规模仅限于家庭的个体劳动。近年来,从事山货贩运的人多,从事编织的越来越少。
背篼
罐
五营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1990年底,具有各种技术专长的能工巧匠2300人,占劳动力的37.18%。“五匠”从业人员334人。“五匠”中木匠138人,铁匠22人,砖瓦匠65人,毡匠83人,石匠26人。解放前后五营镇胜利村以焦堆昌为首的毡匠,他的学徒有七、八人,每年秋季去永登一带擀毡,闲时给村里人擀毡是不收费的。还有皮匠是王百仲父和王富顺父,带领徒弟在兰州一带泡皮子、做皮衣挣钱。
魏山村胡家梁一带有铁制品生产,现在的“铁路沟”在当时是韩氏铁匠铺所在地。由于此地地势平坦,面朝阳,有一股清泉,清凉可口,韩氏铁匠便居住在此,且开了铁匠铺,以打铁为生。也有人说这口清泉适合打铁,先将铁通过煅烧、淬火,再千锤百炼,最后用此泉水冷却,如此反复锻造的铁货硬度、韧度都不同一般。因此韩氏铁货非常出名,除农民常用的镰刀、菜刀、斧头、锄头等之外,还有马刀、钢叉、长矛等军用品。通过“丝绸之路”的骆驼队可运到青海、河西走廊一带贩卖,尤其是菜刀和马刀在少数民族那里特受欢迎!
除铁货外,本地出产的“土砂锅、砂罐子”等烧制品及木蒜罐、擀面杖、木祭器等小型木制品也在河西走廊是热销商品。
家家都有一副铣货床子,每个男人都有一手好手艺,个个能铣出漂亮的工艺品。解放前,五营镇王洼村每户人的经济收入是铣货,上者能铣献器、蚂蚱盒,下者能铣算盘子、蒜罐。目前继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铣献器的人有王丁顺、王林珠、王进武等人。
其他如加工粉条、豆腐,草编,酿造食醋,驾驶,医疗,饮食服务,理发,机电维修等技术人员1000多人。劳务输出是五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历史上就有出外打工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五营外出从事土木建筑的人员较多,先后形成了数十家由五营农民创立、注册资金规模较大的建筑公司,著名的包工头有赵二喜、康峰、段顺顺、马致江、薛文俊、宋鹏等。他们或承包民建工程,或从事建材设施租赁,或承包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等,吸纳了大批当地农民工就业。2005年以来,五营镇政府主动联系用工单位,组织务工人员开展培训,实现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推进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输出劳力6000余人,其中组织输出3000人,自谋输出2400余人,就地转移600人,劳务创收4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