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世纪,五营地区发现了史前大地湾遗址,战国王洼墓葬群遗址和汉唐文物,出土了几万件珍贵遗存。最早的粮食,最早的农业生产,最早的生产技术,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生产工具,最早的原始村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城镇部落,最早的文字绘画,最早的消防,最早的二进制等等都出自五营镇的大地湾遗址。在编写《五营镇志》时,通过一件件文物和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仁人志士的考录述记,我们切实发现五营这片土地华夏文化及人文历史的深厚,也深深感受到编写出版这本首部《五营镇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按照秦安县第二轮修志工作安排,五营镇党委、镇政府于2019年11月启动了《五营镇志》编纂工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孟三刚任主任、镇长王智军,主编杨俊旺任副主任,镇党委委员及镇属各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镇志编纂委员会。五营籍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杨耀春少将任总顾问,五营籍甘肃省建投原董事长、甘肃省政府参事王欢祥,天水市政协原副主席宋博华,兰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赵小刚任顾问,聘任五营籍兰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杨俊旺为主编。编委会下设镇志办公室。在镇党委、镇政府领导下,制定镇志编纂方案,有计划地开展了首部《五营镇志》的编写工作。

镇志编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了部分村民、乡贤、老教师,历时近2年,完成了《五营镇志》出版稿。本志包括十五个章节以及彩页图文、序、概述、凡例、大事记和附录等内容,近七十万字。全志由杨俊旺教授负责统筹策划、执笔撰写以及审阅校订,乔鑫、吴芳军、马玉堂、邵新军、王杰、闫亮文、许文龙七位编委分工负责书中章节内容的核对修校工作。序、彩插、后记总负责人孟三刚、王智军、杨俊旺;概述、第三章文物遗迹、第四章著名战事由吴芳军负责核校;第一章自然环境、第二章行政建制、第六章党政军群由乔鑫负责核校;大事记、彩插、图注、各村简介由许文龙负责核校;第八章教育教学、第十二章卫生体育、第十四章民俗宗教、第十五章人物、附录部分由邵新军负责核校;第七章人口民政、第十章林业畜牧、第十一章工商交通由马玉堂负责核校;第五章农村聚落、第九章农业水电、第十三章文化由王杰负责核对;全书图注、参考文献、附录由闫亮文负责核校;全书图注核对乔鑫、许文龙;统稿杨俊旺。同时,乔鑫、吴芳军、徐海峰同志负责镇志内容的征集、收集、整理,马玉堂、王杰二位老师负责历史资料、古旧家具建筑、生产工具以及五营风貌的拍照征集工作,闫亮文同志征集了五营儿女的许多珍贵资料,提供了许多五营图文,马满平同志负责各村介绍和工商财贸等章节的编写工作,任志雄、宋俊国同志做了部分文字录入,邵新军,赵连虎同志参与了数据部分材料的收集、编写与整理工作。特别感谢天水师范学院赵芬岚老师对五营镇31个行政村简介及人物部分进行修订规范,使五营村落介绍更加完整准确。感谢镇党委原书记王义瑞、任晓东与镇政府原镇长汪元祥、魏胜昌以及时任五营中学党支部书记薛昌珍,他们为《五营镇志》的部分资料收集、部分初稿内容编写做了大量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五营籍秦安四中原校长杨素平和五营籍中国人民解放军95948部队副团职干部宋斌的大力支持,和编者一起走访五营老校长、老教师、老寿星、老乡贤和老战士,实地考证五营老地名、老寺庙、古旧堡子等。还有许多关心家乡镇志编写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五营籍乡贤们为镇志撰写史料文章、提供历史故事,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天水师范学院汪聚应教授、西北大学赵小刚教授为本志学术指导,在历史文化溯源、秦汉地域沿革、五营原始风貌、万年发展脉络方面进行了把关。特此感谢!

五营镇党委、镇政府特别重视《五营镇志》的编写质量,就如何编纂好这本首部镇志多次召开会议,专门安排9位有责任心的资深优秀的语文老师对初稿认真进行文字校对,并对修审稿向五营各方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在此,我们对认真校对文字的邵新军、王晓龙、王继军、雒平周、殷婷、钱福琪、王丽霞、魏招喜、刘文慧老师和提出宝贵意见的五营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编写工作得到镇属各单位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一本体例完整、内容丰富、述古记今、存史教化、人文并茂的《五营镇志》是靠历届党委、政府不懈工作的结果,镇志编写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文化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本次修志仅是《五营镇志》的首部出版,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地方。限于编写者的水平和能力,稿件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同时,按照县志办初审要求,我们对镇志修改稿增补疏漏、章目确定、图片选定、文字核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增删修改。

本部镇志是在秦安县志办主任王广林和原主任王文杰的指导下完成的,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