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水二川”
(一)“一水”清水河
古人曰:“四山旋拱,二水环流”、“环县皆山,陇水贯其中”。山环,即水绕,水绕,即流得曲折。清水河正是出自陇山,流经张家川、秦安,山环水绕的一条古河。
清水河古名略阳川水,发源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棉驿乡石庙子梁西麓,石庙子梁位于陇山,海拔2570米,天然次森林和人工林近万亩,天然草场3万余亩,雨量充沛,水出清澈,故称清水河。清水河全长81.5千米,宽度在0.5千米至1千米之间,流域面积881.6平方千米。秦安县境内长24.1千米,流域面积316.3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5.88%,年平均流量0.63立方米/秒,占总径流量的29.72%,多年平均径流量1994万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29.76%,年侵蚀模数为6800吨/平方千米,年输沙量215万吨。因河水源出陇山,多流经石质沟谷,泥沙含量小而得名。
源自陇山的清水河自东向西由东峡流经张家川县的张棉驿、石峡口(水库)、蚶头川、三甸川、川王乡、龙山镇、四方乡、连柯川,南北几水汇合后,于马家河出张家川县境,在陇城的杨家河进入秦安县境内,经陇城镇、五营镇、莲花镇入静宁县汇入渭河最大的支流葫芦河,河床标高1450米。清水河是五营的主干河,也是一条贯穿秦安东乡三镇,见证八千年历史,历经秦汉三国,穿越关陇大道,流淌几千年的一条长河。据秦安县志记载:清水河由东向西进入秦安境内,如龙似蛇,盘回弯曲,流经陇城、五营、莲花三镇,南纳王李沟水、风沟水、南七沟水、常营沟水、苏家峡水、麻家沟水、闫家沟水、赵家沟水、马川水、焦家沟水、冯家沟水、莲花南沟水;迤北纳许墩李泉水、杨家大石面水、鱼尾沟水等。这些支流大于10千米的有5条,最长的苏家峡沟长为19千米。沿河两岸均可自流灌溉,干流灌溉面积2.03万亩,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农作物。冰凌期为75天。
一水二川:略阳川水,景阳川略阳川(清水河川)
历史上最早记载略阳川水的是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其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地理信息最为著名的典籍。关于略阳川水,《水经注·卷十七·渭水》记载:“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虎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埿渠水出南山,北径埿峡,北入城……。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水洛水,今水洛河)源东导陇山,西径水洛亭,西南注略阳川。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水经注》又云:“黑水西南出镜峡,又西南入瓦亭川。又有泌水自西来会(瓦亭水),世谓之鹿角口。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度……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属天水郡。”
与《水经注》对照,今清水河流域河水流经是:“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指从今张棉驿以西陇山发源,经张棉驿、川王向西南方流入五营河上游之水(即今张家川境内的北河)。“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此“单溪”为今马关河,阁川水为今木河。它们分别从右及左方流入清水河。马关河(单溪)在木河(阁川水)与北河汇合处下游6里处从东北方向西南流入清水河。“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入。”此“石鲁水”当指今张家川境内的南河,其在木河与北河汇合处下游一里处从东南向西北注入五营河。“其水又西历略阳川”,指今清水河水与马关河水汇合后,西流,进入略阳川川地。据引文所载,在略阳川川内,川水在汉略阳故城东有5条支流,城内一条支流,城西至水洛口(今五营河与水洛河汇合处)有4条支流,皆发源于南山(略阳川南一带山脉之泛称),由南向北注入略阳川水。汉略阳城东,川内,川水的五条支流当分别是:破社谷水——经今阴坡北流入五营河之一水,即今王李沟水,《水经注》云:“破社谷水,”镇之东南,南北走向,位于头图堡梁和八卦山梁之间,长约6.8千米,宽约80米。平相谷水——经今山王北流入川之水(今山王沟水),《水经注》云:“平相谷水”镇之东南,南北走向,位于八卦梁和庙山梁之间,长约7.5千米,宽约90米。“金里谷水”——经今朱魏北流入川之水,即今朱魏沟水,《水经注》云:“金里谷水”镇之东南,南北走向,位于庙山梁和剪子山梁之间,长约7.8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南七沟水——又称南室水,《水经注》云:“南室水”,从南七至略阳川水名南小河,长约14.9千米,位于镇南,南北走向,主沟为风茔沟,支沟为石沟,风茔沟在陇城境内长约4千米,宽约80米;石沟长约5千米,宽约50米,“虎谷水”——经今常家沟北流入川之水,即今常营沟水,《水经注》云:“蹄谷水”,镇之西南,南北走向,位于西番山梁和常营山梁之间,长约6千米,宽约85米。
汉略阳城西至水洛口,川水的4条北流支流当为:白杨泉水——经今五营汇入川水,其水上源为两泉(今蔡河泉水源茂盛)。蒲谷水——经今冯家沟北流之水。蒲谷西川水——经今高楼北流入川之水,其水与蒲谷水大小相近,位置相邻,正为一东一西(并形成一小川地)。龙尾溪水——经今莲花汇入川水,其水状若龙尾。埿渠水发源于南山,经今王河、苏家峡水库(今五营河流域最大的水库)、陈家峡、蔡家河北流入五营河之水。《水经注》曰:“埿渠水出南山,北径埿峡,北入城。”此“埿峡”当为今水所经之陈家峡。《水经注》又云:“其水(埿渠水)自城北注川(今景阳川又称薛李川),一水二川,……”而今水为五营河在略阳川内的最大支流,下游(陈家峡以北至蔡家河)两岸正有一片较大川地,谓之景阳川,其和略阳川两川相对,形成“一水二川”。
古略阳位置图
苏峡水库
清水河不仅哺育了人类文明,而且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汉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刘秀与隗嚣争夺略阳道故城,削山筑堤,用清水河较大支流苏家峡水“激水灌城”未果。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马谡督诸军固守街亭“谡违亮节度量,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张郃疾驱大军,包围南山,断绝了蜀军使用清水河水,大败马谡于街亭。1949年8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率领的第二兵团进驻清水河下游的莲花镇,时河水暴涨,车辆很难通过,当地群众一拥而上,推车过河,感动了彭德怀和将士们。
今天的清水河,大小支流比《水经注》记载的要多,除张家川海湾乡以上部分的小支流,南岸有:在海湾入河的支流,在大庄入河的支流,在韩川入河的众多二级支流,木河的南河,还有经陇城阴坡、山王、朱魏、南七、常家沟北流入河的五条支流,经陇城王湾沟南流入河的1条支流,从五营域内南北向清水河流入的有经王沟流入的王沟河、从清水县苏家峡经薛李村蔡河村流入的薛李家河、从中山镇九龙山经麻沟村流入的麻沟小河、从五营南山流入的闫家沟河、从庄浪南山经鱼尾沟袁庄村雒塬村流入的鱼儿沟河等5条支流,西还有经冯沟、仁义、莲花等支流分别北流入河。
清水河流域是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秦、戎攻战,夏侯渊与韩遂之战,历时半年的略阳城争夺战和名播四海的街亭之战都发生在清水河流域。略阳川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遗址就在清水河南岸被发掘,并有圪挞川、连柯、西川、马家坪、阴坡、山王、北庄、张付家、王家湾、刘家湾、薛李家、王家阴洼、雁掌坪、立立地、雷祖庙、雒家源、田家寺等20多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在清水河南北两岸。清水河是一条由东向西流的倒流河。当河水流到快出县境而与葫芦河相会时,举目远望,千山竞秀,万壑争流,源自陇山的清水河与水洛河在莲花峰下交汇,有来自陇山的音龙山和绵亘曾梁的老营山在莲花峰隔河相望。青龙川头有雷祖庙遗址,老营山上有北周大将军权景宣墓。相传在很早以前,青龙山之巅有一古台(池),沿山脊引东来之水,培成盛开的莲花,自此闻名遐迩,莲花一名由此而来。莲花峰下莲花川,其川抱石门,带水洛,吞四水而入峡口。真可谓:千家村烟,八面云海。四条银汉,一川星月。浪花起伏,参差若屯。胡缵宗在《秦安志》称此景曰“莲花屯玉”,志云:新阳、瓦亭、水洛、略阳诸水,皆于莲花西南合流而入县川,远望之,一川四水,参差若屯,谓非一都会欤!渭水河之略阳川,其川负大陇,望盘龙,控水洛。其地平坦,民便于耕种。并有南渠和苏家峡水库可自流灌溉,灌溉面积2万余亩[1]。
在历史长河中,清水河所带来的福祸相倚,也曾对田园山城,村落古建筑多有冲毁。在略阳川一直有“水淹太阳府,带了连柯县,冲了陇城的半个城”的民间传说。清乾隆初,河水泮北山山体滑坡,水逼城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知县严长宦为护城安民,督令当地人改河筑堤,河水遏归故道,民众称此为“严公堤”。民国初,当地人为固河护城,从外地购大量芋子(芦苇)栽植于河滩,形成丛生茂密的历史上的陇城芋子河和五营芋子河。1970年至2010年秦安县曾在陇城凤尾村、西关村及张沟村至五营镇大石面村实施护河、改河和清水河流域防堤工程,既净增土地面积,又防止土地冲毁。
(二)“二川”
指略阳川和景阳川,略阳川与景阳川在蔡河村相交会,东西方向为略阳川,朝南方向为景阳川。
略阳川 由汉置略阳县而得名,主要受清水河侵蚀堆积而成,河流两侧保留有较完整的一、二级阶地、三级残存。因河流蛇曲摆动很大,一级阶地仅在五营境内赵河、王家北坡、杨家大石面、杨家新院、蔡河、薄河、张塬、邵店、赵宋、崔家窑、雒家塬、赵洼、汪家河等村河曲凹岸两侧零星分布,主要由冲积和洪积粘质砂土、砂卵砾石组成,厚度3米至5米,阶面交于现代河床或河漫滩2米至4米,宽度10至100米。二级阶地保留完整,厚度10米至16米,是清水河川主要粮田地。从王店村、北坡村至徐洼、王洼村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处6千米,大约90平方千米,是清水河流域最为肥沃的土地,也是该地区蔬菜的主要种植地。张塬大地家园果蔬基地,乱骨堆宋家蔬菜大棚,蔡河新堡子蔬菜园,赵宋蔬菜园林等是五营镇地区蔬菜的主要供应地。三级阶地在蔡河村南岸有保存,阶面高出二级阶地60米至80米,河床平坦,宽100米至200米。
略阳川是古代关中进入陇右的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光武帝刘秀亲征陇上、魏蜀街亭之战等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这里。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最初就兴起在这里。明《秦安志》称“东九十里曰略阳川,亦陇水也,其川负大陇,望盘龙,控水洛,其地坦平,民便于耕获”。又云:“东九十里曰卧龙川,其川衷盘龙,障百顷”。其川始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棉驿,西至莲花镇与静宁县的交界处,长约50公里,宽度0.5~2公里,“带川百里”。带川百里的略阳川沿河有水磨30多处,为民磨面历史悠久。1966年五营公社的赵洼、何洼和莲花公社的郭河、冯沟、仁义、桑川、上河等大队联合修通五营北渠,干渠长13公里,支渠38条,长20公里,灌溉面积4000余亩,保灌1000余亩。
景阳川 由苏家峡沟水(俗称小河子,称清水河为大河)冲刷淤积而成,长3.5公里,上游宽为0.5千米左右,下游宽为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千米。北与略阳川相接,位于清水河南岸的卧牛坪与龙头山之间,大面积川地均是一级阶地,川地呈南北向长狭形。景阳川是清水河以南,从东南西围绕五营卧牛坪、苏家峡、龙头山形成的川谷。《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曰:“埿渠水出南山,北径埿峡,北入城。”此“埿峡”当为今之陈家峡。《水经注》又云:“其水(泥渠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景阳川东临卧牛坪,西依龙头山,南出苏家峡,由三山环抱,是沿苏家峡水而形成清水河谷最宽阔的一川。
“一水二川”是养育五营儿女的母亲河川,也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名河名川。川流不息的清水河由东向西流入黄河支流渭河的葫芦河。清水河流域居住着十几万世代耕读的人们,从这片土地上已经走出来数以万计勤劳聪慧的清水河儿女,已经成为建设国家、建设家乡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