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川水 清水河焉
甘肃简称陇,由陇山而得,以陇山为座标有陇东、陇西、陇南和陇中之称,陇右即陇山以西。先秦始祖非子为部落首领时,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张家川县东)。历史上的秦陇,正是今天的天水、庄浪、张家川、秦安一带。《水经注》说:“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谷、秦川和秦亭在张家川、秦安形成清水河川,清水河为西出陇山流经秦川之河。
五营镇是历史上著名的古略阳辖区,略阳道治地。境内最久远、最有影响的河流为清水河,堪称“西出陇关第一河”。清水河(古称略阳川水),发源于大陇山张棉驿,自东向西,延绵百里,经龙山、陇城、五营、莲花等镇汇入渭河支流葫芦河。《水经注·渭水》所载“一水二川”中“一水”即清水河,“二川”为略阳川和景阳川,清水河谷应为“一水二川地区”,清水河畔为清水河流域。略阳川是古代从关中过陇坂进入陇右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光武帝刘秀亲征陇上、魏蜀街亭之战等著名的战役都曾发生于此。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最初就兴起在黄河以西的秦陇地区(包括五营地区),后来逐渐发展壮大,豪杰英才层出不穷,谱写了我国西北古代史中的重要篇章。
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部门对五营王家洼墓葬进行发掘,考证该墓葬群系战国时期古墓葬,说明清水河流域在西周以至战国及秦时期长期为戎人居住生活之地。
五营地处清水河中下段。秦统一六国后,略阳川一带氐羌戎族群逐渐归于秦。西周后期开始崛起的秦人,其发祥地“秦亭秦谷”在陇山之西(陇右)的礼县、天水即今甘肃张家川、清水、秦安一带。秦人“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为秦陇文化之源头。魏晋时期,河陇大族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而且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备受史家称道的文化成就。汉族诸姓安定张氏、陇西李氏、敦煌宋氏、索氏、氾氏、阴氏等空前强大,氐族苻氏、吕氏、杨氏、羌族姚氏(略阳道人)、卢水胡沮渠氏、鲜卑族秃发氏等少数民族著姓的兴盛和汉化,标志着河陇大族和秦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李陵是秦汉以来第一位有文学作品留传后世的河陇士人。隗嚣为成纪秦安人,是有文献可考的以“善为文书、素有名、好经书”被中原文士普遍关注的河陇第一人。东汉后期,河陇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文士。前秦氐族苻氏(古略阳川今秦安东北清水河谷一带人)、后秦羌族姚氏等少数民族作家群的出现,为河陇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色彩和新的生长点。华戎交会,使河陇文学自先秦以来已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格。嬴秦的崛起促进了礼乐文化在陇右的传播,作为华戎交会的产物,秦安五营镇清水河一带是古“秦陇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段。
清水河谷是古代关陇大道的十字路口。据史载,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在陇城就发生了秦始皇诛阿育王的战争。西汉时期,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经过这里,通过关陇大道开辟了古代中国重要的“丝绸之路”。1965年出土于五营镇蔡河村乱骨堆宋家的“蜀弩机”系东汉时兵器,视其为“街亭之战”遗存。据史书记载,唐代宗时,吐番入侵,曾占居略阳川80余年,建于唐代的陇城西番寺是这段历史的印迹之一。20世纪70年代陈峡村出土的铜镜为唐代遗存。北宋时清水河一带归西夏统辖,南宋时属金,元明以来当地居民、村落基本形成现在格局。明朝当地设马骆川寨,属陇城镇领域。清代五营地区仍属陇城镇所辖。五营镇在大地湾文化时期至秦汉时代,处中华发展的重要地带,生活在五营镇地区的先民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进程。
到了现代,这里留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史迹。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一路挺进,使“马家军”节节溃退。彭德怀率二兵团,经清水河谷的龙山镇、陇城镇、五营镇,于8月1日进驻莲花镇作短期休整,4日,彭德怀司令员在莲花发布了进军兰州,歼灭“青马”的作战命令,10日,二兵团离开莲花向兰州进发,继续参加解放兰州的战斗。
五营镇是华夏史前文明大地湾遗址所在地,也是“陇原第一村(今五营镇邵店村)”所在地。“略阳川水”、“清水河畔”是生活在娲皇故里、五营镇、陇城镇、莲花镇、龙山镇等人们心目中的“家乡”代言词,“大地湾人”是所有五营人引以为荣的共同的名字,这里最可赘述的有八千年文化、略阳故城、街亭要塞和西出陇山第一河——清水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