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自然灾害

六、自然灾害

干旱

五营镇一带自古以来“十年九旱”,解放以前靠天吃饭,每逢春旱、夏旱、伏旱、伏秋旱来临之时,农作物往往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更加频繁,冬旱情况也较突出,发生频率、持续时间长的是春旱和伏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发动群众筑造苏家峡水库,兴修水利,全民抗旱,降低了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有史记载的旱灾:西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夏,陇西、天水郡大旱。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夏5月,秦州旱,民饥,饿死者过半。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夏5月,秦州旱,大饥。明嘉靖七年(1528年)秦州大旱,人相食。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秦州旱,大饥。清同治七年(1868年)秦安大旱。草木树皮挖食殆尽,人相食,死者无数,十室九空。民国17年,久旱无雨,庄稼绝收。民国18年,大旱,大饥。饥民聚食存粮户(名之“吃大户”),饿殍载道,死者甚众。1957年,伏秋连旱,粮食减产。

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是夏季冷热空气强对流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小者状如大豆,大者如鸡卵,来势迅猛,往往伴随狂风暴雨,造成灾害。冰雹灾害多呈片状或条状,灾害范围较小,时间较短,但危害较大。冰雹产生于特别旺盛的积雨云中,其厚度在1万米以上,云的边缘呈暗红色或灰黄色,雷声沉闷。积雨云移速快,使降雹宽度不超过5千米,遭受雹灾面积常为一条狭长的地带。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以6月7月最多,出现时间一般在下午2点~8点,夜间较少降雹,持续时间一般2~3分钟。

有记载的雹灾有:民国24年7月7日雹灾,禾苗毁伤,山洪冲没人畜。1951年5月23日—24日,雹灾涉及6个行政村,打死羊40只(景阳乡36只,鱼尾乡4只),雹粒大如鸟蛋,小如豆粒,打坏麦苗。1972年5月5日—11日雹灾,五营及附近六个公社的25个大队,143个生产队受灾。1978年6月19日雹灾。五营及周边五个公社的40个大队,179个生产队遭灾。1979年7月18日17时50分雹灾。五营等东片四个公社61个大队,284个生产队遭受雹灾20分钟,打伤26人。1985年8月13日雹灾。五营、莲花、中山等乡降雹,受灾粮田作物1.7万亩。1986年7月20日雹灾。五营、陇城、中山降雹30分钟,受灾粮田作物6572亩。1999年5月24日下午6时35分至7时16分,五营乡遭受二十年不遇特大雹灾,持续15分钟,赵王从6时40分到7时16分,持续长达36分钟。全乡有28个村,6553户,34041人受灾,分别占全乡32个村,7295户,37785人的87.5%、89.8%和90.1%,受灾面积51042亩,占全乡农作物总面积的86.9%,其中粮食作物39225亩,经济作物5620亩,蔬菜1100亩,果园5100亩,成灾面积45446亩,占播种面积的68.7%,占受灾面积的89%,其中3至5成的11230亩,5至8成的18890亩,8成以上绝收的15320亩,损失粮食399.1万公斤,经济作物损失29.42万公斤,果园187.5万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5.5万元。2000年以来乡政府在芋子河湾筑造了炮台,对冰雹实施及时有效的拦击,一定程度减轻了雹灾的危害。

水灾

水灾常由暴雨引发山洪而造成。盛夏时节,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下沉,引起强烈的热对流而形成雷雨天气,这时云层低而厚,雷鸣电闪,高强度的小范围降雨最易构成山坡沟壑泥石流,使粮田遭到严重程度破坏,河沟及上游山洪涌进村庄,排泄不及,对民房构成威胁,严重时可致使民宅倒塌。大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秋季阴雨绵绵,有些民宅不坚固,或屋顶漏雨,或地基下陷,很不安全。长时间阴雨也能造成山体滑坡。

历史记载的水灾主要有: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陇城大雨,官私庐舍尽坏,溺死137人。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陇城大雨。清道光三年(1823年)5月,骤降暴雨,洪水泛涨,淹没村庄。清同治六年(1867年)7月,大雨,洪水泛滥。1976年8月28日,陇城、五营、莲花等地降暴雨,多处山崩滑坡。1977年5月27日,五营山洪暴发。

地震

清水河谷地处关中地震带与宁夏地震带交汇处,是历史上地震频发地区。

历史记载对当地影响较大的地震有:汉和帝永元五年二月(93年4月),秦州地震,山崩地裂。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秦州地震,山崩舍坏。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十一月(600年12月),秦州大地震,扎伤千余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734年3月),秦州地震,庐舍尽坏,死四千余人。宋仁宗天圣五年三月(1027年4月)陇城、天水地震。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八月,秦州成纪地震,山崩。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6月,秦州地震,山崩地裂。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4月18日,秦州各处地震,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明崇祯七年冬(1634年1月),甘肃大地震,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无数。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秦州发生8级地震,秦州城垣、官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民国9年(1920年)11月7日海原大地震(8.5级12度),波及当地,地震强度为7度~8度,房屋倒塌十分之八,居民牲畜死伤无数。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当地,震感强烈,全乡不同程度受灾。

冻灾

当地冬季极端气温为零下19℃,如遇寒潮大风,气温骤降,对猪羊等牲畜构成威胁。春季,高空大气环流为移动性槽脊,地面空气活动较频繁,常有寒潮侵入,易出现大风降温倒春寒天气,温度骤降至0℃以下。倒春寒多发生在3月—5月(农历至四月八前后),出苗的玉米和刚栽种的蔬菜苗极易冻伤,小麦、油菜也易受冻死苗,苹果、梨等花果受冻脱落,往往形成大的冻灾。部分年月,初秋也出现浓霜、降雪天气,致使树木摧折,蔬菜、大秋作物受冻。

有记载的冻灾: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4月4日,大雪,次日黑霜,草木萎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8日,秦州黑霜。1953年4月9—11日,寒潮,降温15℃,庄稼受冻严重。1962年5月8日,寒潮,冻害严重。1969年4月初,强寒潮,气温低至零下7.1℃,菜苗冻死,果花脱落。1979年4月中旬,强寒潮,气温降至零下4.3℃,降雨夹雪,返青小麦受冻严重。1982年5月3日~6日,倒春寒,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高山普降大雪,小麦受冻严重。

风灾

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有时出现大风天气,夹带雨雪,易使油菜、小麦等作物倒伏。夏季往往出现狂风雷雨,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轻者树木折断,重者树木连根拔起。风灾常与暴雨、冰雹、霜冻、雪凌等同时出现,使灾害更为严重。

五营镇历年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单位:亩

续表

【注释】

[1]王文杰著《略阳川八千年历史人文概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