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 共 秦 安 县 委 书 记 周 济
中共秦安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王龙强
以志呈阅,鉴往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历史时刻,《五营镇志(远古—2020)》顺利通过终审即将付梓,这是我县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县地方史志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秦安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原始人类繁衍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五营镇位于秦安县东北部,清水河中下游,距秦安县城45公里,是距今8000年闻名中外的大地湾遗址所在地,于2015年4月撤乡改镇。全镇区域总面积90.33平方千米,辖31个村委会,96个村民小组,至2019年底,总人口40349人。
五营镇自古为陇右名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史前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史前文明最早发现、出土遗址和文物最多的地方。五营镇是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原始村镇文化和渔猎文化、陇右文化交汇积淀的地域,汇聚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产资源。
距今约4900年至8120年的大地湾遗址,位于五营镇邵店村东侧,是甘肃东部目前发现较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自1978年首次发掘以来,该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创造了中国六项考古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汉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是甘肃考古史上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这里,出土了史前人类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的“宫殿”、6000年前的彩雕、7000年前的防火理念、8000年前的原始部落。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大量具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秦安的五营地区发现了许多史前到秦汉唐时期人类发展遗存。从大地湾遗址到王家阴洼遗址,从雁掌坪遗址到王洼战国墓,五营镇清水河流域出土了上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所有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它所在的清水河流域,五营川一带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8000年的史实所在。同时,也证明了五营镇的先民们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五营镇被称为“中国彩陶之源”。甘肃彩陶起源早、延续时间长。8000年前,甘肃大地湾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五营镇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可以窥见中国美术史的源头与中国审美学的起源,著名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该器物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体现了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塑有人像的彩陶瓶仅此一件,该器物也许和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等有关,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秦安作为古略阳所在地,在秦汉魏晋等时期,都曾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秦戎略阳之战、刘秀征战略阳、三国街亭之战等见证古代略阳在中国走向和平强大统一的过程。五营镇作为古略阳的主要地域,在这段历史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五营镇还是连接秦陇通往陕甘两省的古陇关大道、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连通了陕西关中、宁夏、甘肃广大人民与陇右及青海新疆人民的贸易和来往。
五营镇地处清水河谷。清水河川是西汉三国时期的战略要道,清水河是流经古略阳的千年历史河流。清水河谷不仅在古代地理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人民不甘压迫,发动了载入史册的农民起义。东晋时,清水河谷的巴氐人李特及其子李雄领导了数万流民起义,并在成都建立过成汉国,从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起的100多年里,清水河谷一直刀光剑影,或是本地人聚众起义,或是其他义军在此作战。清同治年间爆发的西北回民起事,也发生在清水河一带。
五营镇山川壮丽,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历史上记载,出生于秦安县东的氐族(略阳川)首领和英豪有苻坚、李特、李雄、吕婆楼、吕光、杨腾、杨茂搜、边周、王元达、王元寿等,现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杨耀春少将,甘肃省建投原董事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原参事王欢祥,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原院长赵小刚等都出生在这片热土。
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际,全县上下正在为美丽秦安、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励精图治之时,五营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成立由五营籍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和党政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五营镇志》编纂委员会,聘请有文化阅历、热爱五营、有责任心的五营籍同志担当编写重任。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广泛征集,认真编写,真实准确述记五营8000年风雨历史,实为五营镇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喜事!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这本志书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五营的历史。铭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记录历史,是为了启迪后人;记录英雄,是为了弘扬正气;记录史前文明,是为了弘扬当代中华文明;记录五营的历史沿革、山川河流、农林牧商、风情人文、志士良才、英雄人物等,是为了记住这片土地的根源与她的神奇和伟大!
愿4万多五营儿女和身处祖国各地的五营籍乡亲,以家乡为荣,以故乡为魂,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同心同德、与时俱进,携手共创幸福美好未来、继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是为序。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