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劳模人物
五营人爱国爱家,有英雄情怀,解放前有英勇抗战的,解放后有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劳动模范、优秀警察和岗位标兵。时任秦安县公安局干警的张源村籍程齐家197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时任兰州军区总医院信息科主任的袁庄村籍王行高被兰州军区联勤部授予“百名标兵”,现任兰州中级人民法院正县级法官的赵金荣被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办案标兵”。五营赵宋村籍赵广义被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委“甘肃好人”等。
《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的五营镇蔡河村人原新疆昭苏县委书记宋植
“先从领导自身做起”
——记新疆昭苏县委书记宋植带头端正党风的事迹
1980年初,宋植从霍城县调到昭苏县任县委书记不久的一天,他正在召开县委常委会时,一位同志突然闯进来邀大家吃喜酒。宋植不禁吃了一惊,请帖怎么发到这儿来啦?他站起来说:“我们天天讲端正党风,我看先从我们自身做起。”接着,常委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做出了领导干部不吃请、不受礼、不搞特殊化的决定。三年来,宋植总是以这三条要求自己。昭苏县位于边境高寒地区,条件比较艰苦。有的干部自己在县上,家属在州里;自己在公社,家属在县城。宋植想,要让别人安心,首先自己要安心。1980年秋,他把家搬到了昭苏。宋植父母早亡,自小由哥哥带大,哥哥在老家甘肃秦安县,那里生活比较困难。当哥哥得知弟弟当了县委书记后,再三写信要来伊犁,并要他给找个工作。宋植没有同意。哥哥生气了,来信骂他忘恩负义。宋植不厌其烦地做说服工作,哥哥拗他不过,只得作罢。县医院选举昭苏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无记名测验时把宋植的妻子李翠菊选上了。宋植闻讯后即找到医院支部书记说:“不是我不尊重你们的选择,她来医院不久,还是选长期在牧区工作的同志吧。”
全国劳动模范王欢祥
办案标兵赵金荣
革命烈士蔡河村宋积玉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程齐家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杨俊发
兰州军区联勤部百名标兵王行高
1952年徐进义一等功喜报
(原载《人民日报》1983年10月11日第5版 作者:李升旗 周志卓)
抗日战争《忠勇报国》汪连长 中条山战役英雄汪兆祥,男,字珊瑚(人称汪连长),生于1908年,五营镇汪河村人,165师495团8连上尉,民国30年5月在山西对日作战中牺牲,卒年33岁。
自幼习文练武成就一身正气,在二十岁左右于同乡人等以贩买棉花为生,有一次同乡十几号人,担棉花路过陕西省《固关峽》时,山上藏有几个“土匪”要抢劫钱财和物资,当时吓得同乡们横身发抖,不敢出声,当时汪连长一声大吼英勇而上,一棍将“土匪”头子打翻在地,顿时几位“土匪”吓得仓皇逃窜。这时众乡亲才大胆放心的回到家中,从此后他的名声大振,传扬乡里。后来在民国26年时应征入伍,因工作显著当上了连长职务。他连的战士和好友连的战士们《陕西凤翔人“仆连长”》在《晋南战役》中因国军头目指挥有失,于“日军”交战时牺牲于中条山,秦安县县志有详细纪载,为《忠勇报国》人士。
甘肃省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邵根虎 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人,男,1915年12月9日出生,去世于1998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员。自幼家境贫寒,精于工匠手艺,常年奔波于陕甘宁三省,靠工匠之技,出卖劳力为生。1956年,党中央掀起抗旱修水利,春季不下雨保全苗,全年不下雨保丰收的水利建设高潮。作为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家中自有木材等设施器材,自制一抽水机,解决了当时没有水泵时农村河道水流灌溉由低地抽到高地的飞跃,此机一出,全省各地大力推广,普遍使用,在当时发展水利设施,提高抗旱能力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56年被甘肃省评为先进工作者,同年赴兰州参加先进工作者会议,戴大红花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先进人员表彰游行大会。同月的《甘肃日报》也专刊介绍。会议期间,受时任省长邓宝珊将军接见,表扬,赏识。同年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至今家中仍保存其1956表彰奖状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胸章。
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警察陈焕宝 五营镇陈峡村人,2001年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一等功1次,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警察”荣誉称号,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模范司法警察,2005年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2020年3月秦安五营籍“甘肃好人”赵广义坚守一线担使命奋战疫情铸警魂。赵广义,秦安县公安局郭嘉派出所所长,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他挺身而出,团结带领派出所民辅警主动迎难而上,夜以继日,顽强拼搏,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维护辖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了一道安全防线。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汪国富 2007年10月,五营籍来自大地湾文物所的副研究馆员汪国富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8年7月7日,作为来自“羲里娲乡”、闻名于世的大地湾遗址的火炬手汪国富,在省城兰州市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为主要元素建成的“生命之源”水景雕塑下参加了奥运会火炬的交接与传递,《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以奥运火炬7月7日在兰州市传递《奥运圣火辉映黄河两岸》为题专题报道了这次盛况,并配发了第121棒汪国富与120棒火炬交接的照片。使国际奥运会火炬“祥云”结识了代表着史前华夏文明的古老彩陶,记录下的是甘肃悠久的彩陶文明和身后的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