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畜牧业
清水河流域畜牧业源远流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羊骨、猪骨、牛骸骨等家畜的化石。先秦时非子给周王养马于秦亭,本地属于嬴非子牧区。汉武帝时从西域引进驴、骡、驼、马及苜蓿草,以家庭为单位的畜牧业延续数千年。至解放初,当地的牲畜圈养仍是家庭式,不具备养殖规模。建社后,生产队集中放牧饲养牛羊驴马,但仅限于役使畜力,规模仍很有限。历史上,五营乡饲养的畜禽主要有:马、牛、驴、骡、猪、羊、鸡等。民国时期,马、牛、驴、骡较多,猪、羊、鸡较少。1965年,贯彻“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并落实了饲养地,促进了养猪产业快速发展。从1958年开始,五营乡先后引进了河曲马、关中驴、秦川牛、旱胜牛,进行大家畜改良;引进了新疆细毛羊、甘肃细毛羊、青海细毛羊改良本地绵羊;引进内江、巴克夏、约克夏、长白、苏白等良种猪,改良本地土种猪;引进来航、芦花、澳洲黑、星杂288等良种鸡,改良本地土种鸡。九十年代初引进了黑白花奶牛和沙能奶山羊。
1990年,五营乡大家畜达到2916头,其中:役畜2576头,仔畜238头。大家畜中牛254头,马69头,驴2397头,骡子196头。养猪8626头,出栏率79.90%,猪肉产量528.77吨;羊2569只,出栏率35.30%,羊肉产量10.34吨。饲草料来源主要来自人工种植饲草,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野生天然三大类。饲养方法:大家畜及羊只“放养结合”,猪、鸡主要是圈养。主要以农户分散饲养方式为主,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影响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005年以来,五营乡争取项目在邵店村芋子河滩建设规模养殖小区,以此带动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养殖业已成为五营镇支柱产业之一。五营乡养殖小区位于邵店村芋子河滩,蔡莲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水电齐全,通讯畅通,环境优越,小区占地面积50亩,建设标准化鸡舍20栋,养鸡20万只,一期工程修建标准化鸡舍14栋7000平方米,包括饲养室、存蛋室、饲料室,育雏室等,鸡舍为砖木结构,钢架彩钢瓦屋顶。小区由乡政府统一管理、政府引导、养殖户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实行统一引种、统一鸡舍、统一饲料、统一消毒、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七统一”管理方式。养殖小区建成后,以养殖小区为龙头、徐洼专业养殖村为示范,成立了大地湾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小区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五营、莲花、陇城、中山四乡养殖业发展,随着养殖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挥,逐步拓展服务领域,由大地湾养鸡专业合作社向周边的规模养殖户提供育雏、鸡苗、蛋肉产品销售、饲料供给、疾病防治、养殖户维权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多项服务,形成产、销、购一体化格局。从而解决分散养殖存在的养殖数量少、品种杂、效益低的现状,还可以改善因家家户户在村庄饲养造成的环境污染。至2009年,小区已建成鸡舍10栋,入住养殖户7户,产蛋鸡存栏达10万只,孵化出售小鸡30万只,年创收入100多万元。2008年在魏山、马小两村已建成规模养猪小区。